他以驚人的膽魄,打響了國產家電企業對外收購的第一槍;他以堅定的意志,引領企業開始鷹的重生;他以執著的態度,贏得業界的尊敬。
對于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而言,追求永遠沒有句號。盡管遇到了全球金融危機,李東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依然自信。
記者:TCL中報發布,績效卓著。能否說“鷹的重生”過程接近完美,你如何評價中報表現,以及企業國際化的程度?
李東生:8月18日TCL集團發布了2009年中期報告,公司經營業績實現穩健增長。報告顯示,TCL集團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170.79億元,實現凈利潤9891萬元,同比增長27.65% 剔除低壓電器轉讓收益。
展望下半年,當前全球經濟環境出現了趨穩復蘇的跡象,公司將繼續堅持“固本強基,逆境而為,保持穩健發展”的總體思路,把握市場機遇,為公司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TCL海外業務經過10年的發展,目前TCL集團旗下主力產業在中國、美國、法國、新加坡等國家設有研發總部和十幾個研發分部。在中國、波蘭、墨西哥、泰國、越南等國家擁有近20個制造加工基地。2005年TCL的海外業務收入首次超越國內,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
記者:TCL在進行一系列的產業重組。如何評價TCL現有的產業結構,重組的目標是怎樣的?你認為怎樣的結構才是最早能夠適應市場的?
李東生:我們在2007年提出了“4+2”的公司策略調整,把產業集中在四個產業集團:多媒體、通訊、家電和部品,另外是投資和房地產、物流和服務,我們執行一年多,成效比較好。
我們會繼續按照這個“4+2”的產業結構把業務做好,會更加強調重點。對產業來講,我們將重點投資多媒體和通訊,特別是多媒體。
過往這一年多來,TCL集團在多媒體方面投入很大。2008年我們贖回可轉換債券后,公司資本與負債比率將由39%降至5%,同時消除了債券公允價值的不確定性對公司業績造成的影響,從而大大改善了TCL多媒體的財務結構。
另外,我們也想投入一些新的領域,像醫療電子領域,我們在圖象處理、數字信號處理等方面有一定的經驗。
記者:入選美國《時代》周刊最具影響力商界人士,榮膺“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獎等。相對這些輝煌,你覺得付出的代價是否過于昂貴?
李東生:走到今天,順利的時候我得到了很多榮譽,逆境的時候也有很多的批評,甚至挨罵。首先,自己的心態一定要平和,我自己做事一直沒有推卸,我是一個非常有責任心的人,自己選這條路我一定要堅持走下去,但是同時我也要對股東負責,對員工負責,對企業負責。
另外,我們這一代人想得更高遠。從狹義上講是能夠為企業多賺錢,讓企業、團隊有更好的回報。企業實際上是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我們在努力做好一件事的同時,實際也是在為國家振興做貢獻。
記者:一場轟轟烈烈的國際化,留給了TCL哪些財富?如果歷史可以重來,你是否會選擇放棄國際化的做法?
李東生:國際化是TCL發展的必由之路,這場仗我們既然已經開打,我們就不能輸,所以只有一條出路,打贏為止。
不過,打贏這一仗,策略要有一些改變。以前在向這一目標努力時,對風險的控制不夠嚴,所以2005年和2006年出現巨額虧損,就是在歐洲和美國產生的巨額虧損。今年雖然還沒有產生巨量盈利,但是我可以有把握地跟你們說,我們不會再有虧損了。
開展國際化經營四年多來,TCL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也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積累。主要表現在:建立了主導產業的全球業務架構;提高了產品自主技術創新能力;推進了以“鷹之重生”為主題的文化創新,重塑企業精神;優化了資產結構,提升了企業運作效率;推進了多媒體CB贖回和液晶模組項目。
轉型的機遇
記者:市場預測,在平板乃至LED的時代,國產家電企業將有犧牲者出現。TCL的自救辦法是什么?
李東生:家電產業處在不斷進行技術更新和產業轉型期,以創造和滿足消費者需求。對市場趨勢的敏感捕捉一直是TCL的優勢之一,從磁帶到電話機到彩電到手機和電腦,我們根據市場和產業環境變化等能進行及時調整,這一傳統也將在今后的經營中得到體現和發揚。
我們正在向產業鏈上游發展,如液晶模組項目和通訊3G及4C發展策略。液晶模組項目是集團2008年推進的一項重大戰略項目,2007年TCL集團投入資源啟動液晶模組項目,TCL液晶模組是目前國內消費電子企業投資規模最大、技術最為先進的模組項目,已有4條生產線實現量產,預計2010年6月底8條生產線可全部投產。
液晶模組整機一體化項目也將于2009年9月正式投產,年產量將達到300萬臺電視整機和200萬臺LCD半成品。
記者:如何拉近與日韓的差距?比如在政府政策、產業合作等方面。
李東生:我們從國家政策層面來看,我國的電子信息產業具有三個明顯特點:電子信息產業是我國的重要產業支柱;是我國第一大出口行業;同時大卻不強,其中的關鍵部件——芯片始終依賴進口,2006年-2008年我國每年進口芯片均超過1000億美元。
目前,正是全球信息產業技術升級轉型的重要階段,抓住這個機遇,可以縮短我國和世界發達國家間的差距;錯失這個機遇,中國將長期淪為全球產業鏈末端的“打工仔”。
從某種意義上講,因金融危機將國家一直醞釀解決的產業發展問題提上議程并高效付諸實施,“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出臺對于國內經濟支柱產業之一的電子信息產業來說,可謂危機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