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風光無限的日本家電業如今遇到了一些麻煩。
在中國等新興地區制造企業低成本優勢和美國等技術優勢企業的雙重“夾擊”下,日本家電產業面臨挑戰。盡管目前在某些方面具備一定的國際領先優勢,但如何快速提供更適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將是日本家電業亟待解決的問題。至少,目前的日本家電業已經失去了昔日那種“風景這邊獨好”的自信和實力。
白色家電日漸式微
擁有60多年歷史的三洋品牌將從全球家電市場消失。
10月29日,松下在日本公布了與三洋電機和松下電工三公司之間的業務及機構重組項目“Transform erProject”的進展情況,松下代表董事兼社長大坪文雄表示,“具體的新業務體制和戰略將于2011年度上半年發布,不過主要框架已基本確定”。
同時,大坪文雄還正式宣布,產品品牌方面將于2012年4月統一采用“Panasonic”。“SANYO”品牌將階段性地削減生產。
松下、三洋兩家企業同位于日本大阪,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這兩家巨虧的企業開始“抱團取暖”,當時松下以約6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三洋電機70%的股權。
今年7月,松下再度出手,收購三洋剩余股份。當時,雙方均表示出將繼續保留三洋公司名及品牌的意向,尤其是去年下半年收購傳聞開始以來,三洋電機社長佐野精一郎多次在不同場合闡述三洋品牌存在的必要性,否認三洋品牌或將消失的傳聞。但接下來的事實說明,三洋品牌很有可能從此銷聲匿跡。
取消三洋品牌的決定也反映了松下戰略轉型的決心。目前,松下電器的業務正面對中韓兩國家電企業的激烈競爭,特別是在傳統的白色家電領域。在這樣的情況下,松下考慮要通過并購來完成自身的全面轉型。
事實上,因為連年虧損,早在2006年三洋電機的冰箱部門就賣給了海爾集團;2007年信用卡等金融部門賣給了美國的G E;2008年手機部門賣給了日本的京瓷公司。目前,三洋只保留了洗衣機、電視業務并將重點轉移到中國生產,但由于負責電視業務的華強三洋早已資不抵債,被三洋電機委以重任的只剩下主營洗衣機的合肥三洋。
不過,合肥三洋到底使用那個品牌目前還沒有結論。據三洋電機大中華區政府事務及公共關系總監張婷介紹,三洋電機在中國內地的全資、合資公司眾多、產業復雜,對于現有的公司如合肥三洋會否繼續使用“三洋”品牌仍在研討之中。而“三洋”品牌的去留不僅讓旗下的產業發展增加了不確定性,對白電格局尤其是洗衣機產業來說更加大了變數。
在全球家電產業從歐美發達地區向中國等新興地區轉移的過程中,一個品牌的消亡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然而,日本家電業有個與眾不同的地方:為了共享國內市場,狙擊外資企業和產品進入本國市場,日本家電企業通過完全或不完全、緊密或松散的合縱連橫擴大規模協同競爭的方式捆綁在一起。
日本家電的特殊產業格局意味著三洋品牌的消亡不只是代表了企業自身的沒落,也預示著日本白色家電整體的衰退。
實際上,近年來日本六大家電企業中,白色家電產品銷售量中所占比重逐年減少。從2002年到2007年的五年里,三洋白色家電比重下降了40%,僅占16%。其他幾家也大致如此,白色家電的比重都 到20%,均以電子、面板等新的產業來支持公司的發展和贏利。而發展到如今,全球白電市場份額基本由海爾、三星等中韓企業所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