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大好,利潤太少”
“形勢大好,利潤太少。”中國電子商會常務副會長王寧如此概括2010年中國彩電業狀況。
2010年初行業預期的中國平板市場50%—100%的大增長并沒有到來,一季度全行業保持80%的增速,但是二季度這一數字已經下降到30%,三季度更是出現了2%的負增長。
2010年11月16日,創維(0751.HK)發布盈利預警稱,創維2010/2011財年上半年的凈利潤與去年同期相比有顯著減少,至此,中國彩電行業2010年整體經營質量下滑已成定局。此前,中國彩電業上市公司第三季度業績報告已是慘淡:TCL多媒體2010年前三季度虧損9.91億港元,康佳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42.63%,廈華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跌35.22%。
“這是本土彩電企業押寶液晶電視所致。”業內人士羅清啟認為,本土大部分彩電企業在上游液晶面板產業鏈的缺失是根本原因所在。羅以長虹為例,從另一角度證明這一判斷,2010年第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長虹2010年1-9月份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均穩定增長。“長虹之所以能在與外資品牌的激烈對抗中掌握主動性,取得不錯的銷售業績,是因為其擁有上游等離子面板核心技術,形成了屏機一體化競爭優勢。”羅清啟說。
“做面包的一定要先種小麥”
在日前由人民網舉辦的“2010中國家電創新高峰論壇”上,格蘭仕新聞發言人陸驥烈驕傲地說:目前格蘭仕的微波爐上游供應商只是提供配件,微波爐所有核心技術盡在格蘭仕掌握中。正是深諳 “做面包的一定要先種小麥”,提前布局上游核心部件領域,中國白電企業的競爭力高于黑電企業,家電業一直呈現“白強黑弱”之勢。
“缺屏少芯”一直是本土彩電企業的軟肋。為改變被動局面,2006年聚龍計劃夭折后,TCL、海信、創維、康佳等主流彩電廠商通過合資、技術合作等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液晶模組生產線,將對平板電視產業鏈掌握度從20%提升到60%。然而在投資建立模組工廠后,當液晶面板缺貨時模組工廠基本停產,而液晶面板跌價時模組工廠也會出現虧損。
殘酷現狀逼迫中國彩電業繼續向產業鏈上游面板業延伸,2010年京東方、TCL集團等企業投身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建設,有望在2012年實現量產;2006年曲線收購韓國等離子廠商ORION的長虹則已于今年年初實現全面量產,長虹虹歐等離子工廠一期工程在全面量產后達到了預期的216萬片/年的設計產能,意味著中國首個完整平板產業鏈誕生。受惠于完整的產業鏈做后盾,中怡康零售監測數據顯示,長虹在2010年第三季度的等離子電視零售額同比增長25.6%。
等離子產業鏈率先實現本土化亦吸引國內更多企業加入等離子產業,除了從日立引進等離子面板生產線的安徽鑫昊外,南京金視顯科技有限公司、西安新亞洲機電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表現出對等離子產業的信心。
等離子的機會
2010年被視為3D電視元年。據中國電子商會消費電子產品調查辦公室調查,目前已在市面上推出3D電視的幾乎囊括所有主流品牌。此前影響消費者購買3D電視的兩大困素——價格昂貴及節目源匱乏,到12月份,已有很大改觀,央視、北京、上海等電視臺都在醞釀3D頻道,全球3D電影的制作明年也將達到70多部。至于價格,隨著生產技術的成熟、產業鏈的完善及產品競爭的加劇,3D電視價格預計明年會下降到城市小康居民可以接受的程度。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預測,2011年3D電視的銷售額比重可達到30%。
3D電視的興起,對等離子陣營是一個重大的利好消息。等離子面板自發光的原理使得電視圖像的色域更廣,色彩更真實自然,刷新率更高,細節層次和景深更強,這些特性使得等離子電視在3D領域比液晶電視具有先天的技術優越性和明顯成本優勢。
全球等離子陣營均認為該產業即將迎來黃金發展期。今年8月,松下宣布將位于上海的等離子面板工廠產能提高約4倍,從目前的月產2.5萬塊增至12萬塊。三星亦加大對新型等離子電視的研發力度,并推出系列3D等離子電視。長虹也即將啟動3D電視擴能上量部署,計劃在2011年上半年建成全球最大的3D電視生產研發基地。
2010中國彩電行業年度事件
■彩電以舊換新推廣到全國。經國務院批準,自2010年6月1日起,彩電以舊換新政策推廣到全國范圍,截止期為2012年12月31日。此前該政策只在九個省市試點。
■平板電視能效標準實施。《平板電視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作為強制性國家標準自2010年12月1日開始執行,平板電視分為3個能效等級,3級為市場準入門檻。
■三網融合試點。“三網融合”終于在2010年敲定啟動試點,雖然僅是小范圍試點,但其展示出的商機讓產業鏈上的眾廠商翹首以待。
■LCD向LED電視轉型。隨著原材料、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彩電企業急需升級換代提高利潤,從而加速了LCD向LED電視的轉型。
■3D電視興起。《阿凡達》讓普通消費者感受到3D影像的魅力,3D電視逐漸從概念走向商用,中外主流品牌紛紛推出3D電視產品。
■互聯網電視發放牌照。杭州華數、上海文廣及CNTV獲得首批互聯網電視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