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3D電視的普及,有兩種觀點需要注意。
第一種觀點來自一些網絡論壇的批評者。這些批評者認為在3D內容還沒有“任何遍及可尋”的背景下,3D電視很難普及。不過,有分析認為,一貫不看好3D電視的人,可能正式屬于人類4%比例的那部分沒有立體感,看不到3D電視立體效果的人。
第二種觀點本質上與上一個觀點類似:一些業內專家也擔心3D內容匱乏對3D電視的影響。并支持“昂貴”的眼鏡成本將是3D電視普及的巨大困難之一。
不過,也有分析指出,消費者購買3D電視不一定要購買3D眼鏡,甚至不一定要使用3D功能。例如,國內市場現在擁有超過5000萬臺的高清電視,但是高清內容又有多少呢?為數很少的高清電影、高清碟機和高清電視構成了高清欣賞的“稀有內容源”。據統計,國內看高清的電視用戶不足10%,但是高清內容瓶頸并沒有阻礙高清電視的普及。
高清電視普及的原因第一在于潮流的推動力。第二則在于價格。目前32英寸液晶電視普遍只有2500到3000元,這樣的價位是傳統CRT電視不可能達到的:屏幕更大、價格更便宜,高清電視自然就普及了。
對于3D電視同樣擁有一個潮流的推動力。更擁有3D電視價格定位、成本因素等方面的市場要素的影響。如果是向DLP投影機3D化那樣,做到消費者零而外成本,3D電視普及并不困難(哪怕沒有3D節目可看,沒有任何人用3D電視)。即便3D電視價格要高過普通電視產品,能夠實現一兩成的市場普及也極為容易——這是適當價格下,差異化消費的必然需求。
綜上所述,如果時分復用和主動式快門眼鏡的組合成為3D電視的主流,臺系液晶面板企業大力支持、等離子電視企業全力運作3D電視“爛大街”必然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