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家電行業在上世紀80到90年代經過迅速擴張之后,城市市場趨于飽和,家電產品供大于求,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產品售價整體下跌導致廠商利潤迅速下滑。在平板電視領域,自2005年全面價格戰之后,電視廠家的凈利潤僅剩1%-3%。
目前的電視廠商,也僅僅是在賣出電視后,只能等著回收舊電視來賺取點利潤,他們早已厭倦了這樣的角色。他們也想像蘋果公司一樣,銷量從來不是要考慮的主要問題,而利潤卻是最多的。互聯網電視,讓電視廠商看到了這個希望。
互聯網電視,是利用寬帶網絡,將互聯網絡技術和電視技術相結合,向家庭用戶提供網絡視音頻等內容的設備。2009年,自創維酷開電視之后,互聯網電視逐漸成形,國產電視廠商也開始相繼推出、完善網絡電視的功能。
然而自8月國家廣電總局下發《關于加強以電視機為接收終端的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之后,互聯網陷入一片尷尬之中,按照該規定目前只有國家網絡電視臺(CNTV)一家能向互聯網電視提供內容,不能享受網絡上豐富的內容,消費者還會愿意為互聯網電視買單嗎?可這絲毫沒有影響到電視廠商的熱情。
自2009年下半年開始,TCL全面停產40英寸以上非互聯網電視產品,所有大屏幕電視流水線全面轉入互聯網電視生產;長虹全面停產32英寸及以上普通平板電視轉而生產附帶網絡功能的新機型;而康佳對互聯網電視的推動力度更大,自今年五一之后,將全面停產所有非互聯網電視。
而互聯網電視在消費者方面也受到了熱捧,據奧維咨詢統計,2009年1-12月,共銷售互聯網電視99.1萬臺,銷售額達71.1億元,分別占整體平板電視市場的4%和6%。2010年一季度,中國市場互聯網電視銷量82萬臺,截止到今年5月上旬,互聯網電視占整體平板電視的零售量比重已升至12.7%,而在2009年11月中旬該比重尚為5.4%。分析師預測,2010年年底,互聯網電視的銷售量比重將超過35%,預計全年互聯網電視銷量超過770萬臺,市場增速超過700%。
在電視廠商看來,互聯網電視不應該只成為一臺用來追求產品功能差異化的普通電視,在它背后應該形成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從內容的制作到電視終端再到用戶。電視廠商有希望在內容這一環節分一杯羹,而且,廣電總局《互聯網視服務管理通知》又把網絡內容商擋在了外面,電視廠商有更充足的時間去應對和構建節目內容整合平臺。
TCL、長虹、創維等國內主流彩電廠商,已然深刻意識到對內容的控制程度將成為決勝市場的手段,部分主流廠商已經有所行動,希望借助“ipod+iTunes”的捆綁模式,打造“硬件+內容”的發展之路。
未來彩電業的競爭將從單純以產品為競爭籌碼的方式逐漸演變為依賴內容、軟件、芯片等多元素的綜合平臺競爭,而整個行業的發展則需要產業鏈的緊密合作,才能最終實現多方共贏,從而更好的推動整體行業的發展。
所以對互聯網電視的發展,廠商們有野心也有希望,更符合消費者的利益,已成為中國平板電視的必然趨勢。借助互聯網電視,我國的電視廠商也有希望擺脫因上游面板技術的缺失造成的被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