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土電視廠商傾力打造“互聯網電視”產品,提升其競爭力,逐漸獲得消費者認知。本土彩電企業集體投身互聯網電視生產、研發。TCL、康佳、海信、創維、長虹等知名彩電廠商宣稱將全面停產非互聯網電視。海信、長虹、TCL等企業在產品規劃中將互聯網功能列為中高端平板電視“標準配置”。自去年開始,多數家電企業為推廣互聯網電視紛紛選擇了各自上游內容平臺的合作。
康佳和中錄聯興、中國精品教育學習集團、迅雷、PPS、快播等20多個內容提供商展開了合作,相比其他品牌,目前康佳所提供的內容體驗較多且實用。長虹去年初正式推出斥資1.5億元打造網絡內容平臺—樂教網站;創維于2007年就和朗科投資1000萬元打造“高清”酷開網。海爾與搜狐高清影視頻道對接;海信與新浪合作,通過電視菜單界面提供新浪的網絡資訊;TCL則選擇了迅雷進行合作。
互聯網電視的“家庭娛樂平臺”概念逐漸得到中國消費者的認同。2010年一季度,中國市場網絡電視銷量82萬臺,零售量占比為9.5%,零售額占比15.6%。截止到今年5月上旬,互聯網電視占整體平板電視的零售量比重已升至12.7%。據市場研究機構奧維咨詢去年對全國1200個城市家庭的入戶調查顯示,消費者對電視加載網絡功能的歡迎程度達到84%。
目前中國市場“互聯網電視”概念火熱,然而,要推出智能電視仍面臨重重阻力。目前市場上的互聯網電視廠商在互聯網領域方面缺乏技術積累,互聯網電視中的互聯網技術含量仍較低。目前國內的互聯網電視基本上是捆綁固定的內容和應用;更具誤導的是,有的廠商把有互聯網接口的電視也歸類為互聯網電視。智能電視更像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可加載無限的內容、無限的應用,可以像智能手機一樣安裝設置個性化應用。
在技術和標準方面,行業內對互聯網電視暫時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因此也難以保證用戶體驗。各個廠商采用的技術路徑和解決方案大相徑庭,最終產品的性能也層次不齊。目前的一些互聯網電視盡管有網絡接口,但實現的功能、拓展性等都不夠。
聯網電視的內容和應用提供是智能電視驅動大眾需求的關鍵,然而政策的重重束縛限制了內容和應用提供商的市場競爭。2010年4-5月,廣電總局出臺多項管控政策,對互聯網電視通過頒發兩種牌照—集成和內容服務—進行管理。一系列的政策規定了互聯網電視集成平臺和與其相對應的互聯網電視機客戶端必須是完全綁定的關系,而且每臺互聯網電視必須植入其綁定的集成業務公司的客戶端。目前僅有中國網絡電視臺(CNTV)、上海文廣旗下百視通及華數傳媒三家“廣電系”公司獲得集成牌照;地方廣電企業—廣電網絡—獲得了第一個內容服務管理牌照。
由于互聯網電視內容播放遭到嚴控,廠商內容渠道成本增加,消費者付費節目增多。因為與具有牌照的央視旗下CNTV(中國網絡電視臺)合作,彩電廠商每賣出一臺互聯網電視,需要支付給CNTV100多元的內容費用。因為部分內容會采取點播付費,消費者通過互聯網電視獲得節目的費用相應增加。2010年5月,三網融合第三套方案獲認可,內容播控權對電信運營商放開,有分析指出,目前的規定限制了互聯網電視是上電信的網還是廣電的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