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視頻會議,大多數人對它的印象或許僅僅有十幾年,甚至更短,然而事實上視頻會議從“出生”到現在已經跨越了一個世紀。在1967年的紐約世博會,視頻會議首次走入了人們的視線。但是由于效果不佳,人們并沒有意識到這種新興的通訊手段所蘊藏的爆發力。具體說來,視頻會議真正開始產業化的發展是在Ericsson展示了橫跨大西洋基于LME的視頻電話后,商業價值的顯現才為其帶來發展資金的注入。此后,1976年的Network Video Protocol (NVP)和1981年的Packet Video Protocol (PVP),共同促進了視頻會議走向成熟。
由于技術以及經濟條件的限制,視頻會議進入中國是在90年代中期,自此,依托國內網絡環境的不斷發展以及市場需求的不斷提升,開始了其由陌生到熟悉的發展壯大之路。十年的光景,視頻會議的應用逐漸由最初的國務院和省部門之間的小眾市場擴展到企事業甚至家庭應用的大眾化市場,成為當今社會最具發展潛力的通訊手段。十年路漫漫,新年伊始,在展望未來的同時,我們不妨一起回味一下精彩的過去。
2001——2002年:國外廠商稱霸中國,硬件包攬政府級應用
對于剛剛起步的中國視頻會議市場,在2001——2002年間,“國外廠商”、“政府應用”以及“硬件視頻會議”成為了當時把握視頻會議市場發展的三大關鍵詞。
由于經濟以及技術條件的限制,視頻會議在國內起步較晚,因此在相當一段時間里中國視頻會議市場是外國廠商的天下。有相關數據顯示,2001年,國外廠商從國內市場拿走了近10億元人民幣。在2002年,主要活躍于中國市場的國外品牌,如寶利通、VTEL、VCON等,占據了市場的過半份額,其中寶利通更是在2002年以32%的占有率在中國視頻設備市場占據首位。處于萌芽狀態的中國市場,成為國外廠商的“品牌秀”。
其實,在2000年左右,視頻會議應用在全球應用都處于低迷的狀態,無論是發展較早的歐美市場還是剛剛起步的中國都是“淡定哥”。然而,隨后發生的“9.11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了刺激了消費者對視頻通訊的需求,引發了全球視訊應用的高潮,更是有力帶動了新興的中國視頻會議市場的發展。視頻會議作為新興的信息溝通手段開始在中國市場有所作為。
200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數次發出關于進一步精簡會議和文件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進一步精簡會議和文件,強調盡可能利用現代通信和技術手段召開電視、電話會議,為中國視訊市場的迅猛增長提供了政策推動力。而緊隨其后的2002年電子政務的啟動,為中國視頻會議發展再次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政府級應用市場成為眾多廠家的必爭之地。
作為政府信息溝通的工具,穩定、清晰流暢應用稱為了視頻會議產品必須具備的條件。然而,由于中國現實網絡環境的限制,在當時的條件下,要想保證視頻會議的流暢使用,專網專線是首選,因此2001——2002年可以稱得上是基于專網專線的硬件視頻會議的黃金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