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液晶面板價格的持續走低,正是海外面板企業在國內企業巨資上馬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后,企圖通過金融手段遏制中國面板業發展的戰略之舉,一時間全球面板迷局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持續低迷的液晶面板價格以及日本政府力量主導東芝、日立和索尼三家企業中小面板業務整合的消息,無疑給還沉迷于外資轉移生產線喜悅中的國內業界澆了一盆冷水,相比之下,國內首條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量產也并不能讓業界產生太多興奮。
自金融危機以來,全球面板需求放緩,日韓以及中國臺灣相對巨大的面板產能無以釋放,考慮到中國大陸在實施家電下鄉等內需刺激政策后國內市場需求穩健增長,這些地區的企業紛紛加快了向中國大陸轉移面板生產線的步伐,三星、友達、LG、夏普等企業均有所舉動,中國大陸實現面板自給的道路似乎已經鋪平了。然而,韓國三星、LG在OLED領域的技術研發投入的快速加碼似乎正在將全球面板產業拉入新的棋局,而此時日本政府主導東芝、日立、索尼三家企業中小面板業務合并實際上也是通過整合日本面板業綜合力量強化在OLED領域的布局,一場新的產業布局競賽已經展開。
恰在此時,國內有部分輿論認為,全球液晶面板價格的持續走低,正是海外面板企業在國內企業巨資上馬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后,企圖通過金融手段遏制中國面板業發展的戰略之舉,一時間全球面板迷局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竊喜的中國企業
進入平板時代后,我國彩電業在CRT時代構建起的全產業鏈優勢幾乎喪失殆盡,由于在平板顯示技術以及關鍵資源方面儲備不足,中國彩電業集體陷入了關鍵資源受制于人的尷尬,中國成為面板資源的凈進口區。海關統計數據顯示,僅2009年我國就進口了1.8億片液晶面板,總價值高達350億美元,這幾乎相當于9艘當今全球最大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造價總和。面板資源缺失已成為中國彩電產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障礙,我國彩電企業已有演變成外資企業關鍵部件分銷商的趨勢,而這也對國家產業安全構成了一定威脅。
不得不指出的是,當前全球產業形成了以面板企業為主導的產業價值分配體系,僅面板就占到了平板電視成本的60%—80%,這正是造成除日韓屏機一體化企業外其他彩電整機企業業績不佳的根源所在。對中國彩電業來講,建設高世代面板生產線的意義絕對不亞于當前我國研發試飛第五代戰斗機殲-20,兩者都改變了此前既定的產業或國際軍事版圖,成為提升中國綜合競爭力的戰略工具。
中國大陸在高世代面板生產線上實現戰略突破的外圍環境是,目前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彩電市場,龐大的市場機會吸引著全球面板企業向中國大陸轉移生產線。同時,年初日本大地震為全球產業帶來的面板供應緊張預期也加快了一些企業尋求相對穩定面板供應基地的步伐。在過去的一年里,包括日本夏普和韓國三星電子、LG等在內的日韓企業已開始在大陸投資建設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
我們看到,當前京東方、TCL、熊貓以及長虹等國內領先的彩電企業已經在高世代面板生產線領域實現了突破,京東方合肥6代線及8.5代生產線均已投產,中電熊貓的南京6代線于去年宣布投產,TCL-華星光電8.5代線也在緊張建設中,長虹等離子面板生產線已建成投產,高世代面板生產線已經進入量產階段,而圍繞他們的新的平板顯示產業集群正在構建,這對中國彩電業來講是一個巨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