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面板業大虧,必定傳出合并謠言,但這次,卻傳出政府是背后的撮合者?面板雙虎整合不易,只怕愿意時已錯過最佳時機。
面板雙虎友達光電和奇美電子公布前三季財報,幾乎虧掉一半資本額創下歷史紀錄;一向樂觀的友達光電顯示器事業本部總經理彭雙浪,在法說會上坦承“第四季可能旺季不旺。”外資分析師再度調降雙虎目標價;幾乎該有的壞消息都沒有少,但是,兩支股票的破底走勢卻暫時劃上了休止符。
2011年11月8日即雙虎要合并的傳言,讓面板股價續漲。行政院長吳敦義還不避諱的以一句“適度接觸”回應,更引發人聯想是否真的在撮合合并。
統計11月1日至11日,臺股指數下挫3.3%,友達和奇美電卻逆勢各上漲6.9%和13%;累計從友達公布第三季財報到11月8日傳出合并的風聲,僅有三天外資賣超,其余交易日都是買超,甚至還有兩天買超3萬5千股以上的紀錄。
友達的單日成交量甚至創近兩年來的新高,顯示交易活絡必有蹊蹺。到底是市場見雙虎股價凈值比跌落新低,逢低承接?還是政府真的在密謀合并?
友達光電董事長李焜耀接受媒體詢問時僅以“當事人不好評論”回應,奇美電子發言人陳彥松則表示沒聽過內部討論此事。
據了解,政府確實有接觸兩家公司,是否為洽談合并,內部人士都不愿多談,面板業合并的利益牽扯,涉及銀行、政府和面板業者三方,這次傳言不約而同都指向金融圈,銀行和政府可能是積極促成合并的推手。
“看到DRAM當時(指2008年)這么爛,合并也沒成功,面板很難吧!何況合并后誰要當頭,很難辦,”一位面板外資分析師評論。
站在政府立場,失去上次整并救DRAM業的好機會,無論合并或整合,都不失為拯救面板業最好的方法。因為,面板業撐不住,不只影響面板供應鏈,從筆記本電腦筆電代工、電視組裝到銀行業都會受到牽連。
首先,面板產業鏈上下游加起來至少5萬多的就業人口,一旦面板業撐不下去,花了十多年打造的采購零組件廠,勢必加速外移到大陸爭取訂單。
其次,臺灣代工全球九成以上的筆記本計算機,二成五的液晶電視組裝,至少五成以上的監視器(monitor)組裝,以上三個產品線,面板就占了兩成以上的成本,占液晶電視組裝成本更高達六成。一旦兩大面板業者撐不住,下游毛利率保三、保四的科技代工業,必須轉向中、韓兩國采購,成本也隨之升高。
所以,這次的危急已經不再只是產業的事。尤其再兩個月就是大選,無薪假族群是否影響選情已經成為高層關心的動向,面板業更是大到不能不救的行業,因此合并傳言釋出,還不少人埋單,就是看準它的江湖地位。
更何況,如果面板業無法順利脫困,積欠銀行的債務,都將成為呆帳。惠譽信評今2011年10月統計,銀行總計借給友達和奇美電共新臺幣4371億多元,是2008年底借給DRAM業約2300億的1.8倍。
奇美電正和銀行協商中的600億聯貸案,據傳公股銀行只打算借40億,打六六折。說穿了,說明政府也在設立一條防火線,防止茂德倒債的事件再次發生。一位投信臺股基金經理人說“政府也怕銀行投入太深,變成臺灣版歐債危機。”
從友達和奇美電的角度來看,未必得聽政府安排,合并有三項挑戰要過。
合并挑戰:現金夠,寧硬撐也不合并
挑戰一:兩虎現金流依舊撐得過。兩虎手上過冬的存糧并未到彈盡援絕地步,談合并至少今年不可能。
站在友達立場,目前帳上現金約830多億元,一年到期的債務也僅有410億元,可謂已經是存夠過冬糧食。奇美電公布財報帳上現金有618八億元,一年到期的債務則有690億,若貸到錢,就沒有立即倒債危機。
一位南部面板業的人分析,“機車一點來說,如果銀行真的不相挺奇美電,它的借款可是比茂德多,到時銀行呆帳率一升,政府很難收拾。”奇美電雖然走在鋼索上,但是銀行也同樣在鋼索上,奇美電一搖晃,銀行也很難不墜地。
為了保留現金,奇美電內部已下達和供應鏈重談條件,付款日期保留可延長的彈性,來共度難關。
挑戰二:股權結構復雜難整合。事實上,在2009年,奇美電決定和群創合并之前,李焜耀和許文龍不是沒接觸過,李焜耀也積極奔走談合作,無奈因名稱談不妥而破局。
現在局勢更復雜,元大投顧科技分析師張家麒指出,友達背后還有廣達,奇美電則有郭臺銘和許家,合并后誰來領軍,彼此股權如何分配,都是問題,難在短期解決。
何況友達的董監事和經理人對公司持股比例不若奇美電高,目前兩強股價相當,一旦合并,友達經理人股權勢必處于弱勢,可能失去主導權,“就KY(李焜耀)的個性判斷,他一定要友達領導,”一位和友達高層共事過的面板業資深人士認為。
挑戰三:合并后產能最大,卻不一定賺錢。友達老臣坦承,一旦景氣再壞下去,兩家公司資金活水沒了,最后還是得跟政府低頭。更大的問題在,一旦合并后是否真能擺脫大賺大賠的命運?
一位奇美電高層則認為合并有其利基,屆時臺灣面板廠全球市占超過三成,全球最大,可挾拼產能優勢降低成本,減緩降價的殺傷力;加上2012年后,兩大面板廠每年攤提的金額會下降,成本一定比正要攤提八代廠的大陸面板業更有優勢。
對此,分析師紛紛打上問號。
奧維咨詢公司副總經理李秋緯指出,雙虎合并后,產能雖然是全球第一,但不保證賺錢,因為現在的問題是產能過剩,臺灣面板廠都寄望吃下中國市場,但是他估算,光一家三星電子,就可以滿足中國前六大彩電品牌的面板采購量,中國的需求量也不足以滿足臺灣面板廠的產能。
雖然研究機構公布明年面板出貨量將成長19%,張家麒都認為,只不過是少虧一些罷了。
他認為,除非是合并后,兩家面板廠各自出售廠房,降低原有產能,才能讓供給需求回復平衡,讓面板成為賺錢的事業。
巴克萊資本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葉婉屏也指出,合并后可否整合研發資源做技術提升才是關鍵。
她認為,合并可以降低成本,但是當景氣如目前一樣需求下滑,沒有高顯示技術制造差異化面板,還是得以貼近成本價求售,到最后還是可能大虧。
三星電子因為量產毛利較高的AMOLED技術面板,讓第二季的虧損金額,縮減到2011年以來最小。康和證券面板研究員郭明錤證實“同尺寸手機,IPS面板的單價比一般面板高一倍。”
郭明錤認為,臺韓技術差上一大截,這可從臺灣拿到蘋果IPS面板的訂單,僅有韓國的一半看出;就算合并后,還得看管理者愿不愿意在虧損時背負股東壓力,大力投入研發資金。
從市場擔憂的部分來看, 這次面板雙虎合并的傳聞,大家關心的反而不是何時合并,而是合并后是否真的能打贏韓國?
翻開臺灣的面板投資史,幾乎所有臺面上一線科技大老剛開始都興沖沖一頭扎進去。許文龍在《零與無限大》書中稱贊面板業是他這一生看過最有遠景的行業;李焜耀更是藉由面板躋身全球前三大;郭臺銘晚進來一步,還是并了奇美電;其它包括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成立廣輝,仁寶總經理陳瑞聰投資統寶光電,都投身過面板,卻也都讓這些大老們坐困愁城。
這些大老不是苦撐,就是選擇退出,或是換股合并當個純股東。
兩兆雙星其中的一顆星DRAM已經黯淡無光,如果另外一顆星面板業也失去光芒,臺灣在上個世紀所塑造的愿景將成為“流星”,無法高高掛在天上。對于面板業來說,此次合并傳言也是一個檢視的機會,是否要趕在還有現金和人才提升技術之時著手合并大計,否則等到手上籌碼用罄,被迫選擇合并時,這個原本被視為百年難得一見的好產業,會不會變成“魔鬼的禮物”,就很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