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業持續低迷,索尼、東芝、日立希望通過“聯手”,打破這種僵局。
早在8月,就有消息稱,日本電子業三大巨頭—索尼、東芝、日立將合并顯示器業務,日前終于塵埃落定。11月15日,在日本產業革新機構(INCJ)的牽頭下,索尼、東芝、日立這三家公司簽署了一項戰略協議—將旗下的面板業務整合,聯合成立日本顯示器公司(Japan Display)。
“三家‘抱團’的企業均是日本老牌家電企業。聯手之后,無論對它們各自抑或是整個面板業生態都有極大影響。”業內人士均對此消息如此表示。新公司成立后,將占據全球中小型面板21.5%的市場份額,超越夏普與三星,躍居全球首位。
家電產業問題專家、帕勒咨詢資深董事羅清啟認為,這是日企在無法與韓、臺企業“單挑”的情況下,采取的“抱團取暖”行為。而這一行為能否帶來“協同”效應?又是否會給韓、臺企業帶來沖擊?我國面板企業又如何面對三巨頭的聯手?這一切問題令人關注。
11月27日,索尼(中國)公關部副總監姜京源向時代周報記者證實,在日本產業革新機構的牽頭下,索尼、東芝、日立這三家公司簽署了一項戰略協議。INCJ是一家具有半官方色彩的投資基金,由日本官民共同出資、由日本政府主導。
協議稱,三家公司將整合旗下的面板業務,聯合成立日本顯示器公司(Japan Display)。公司將于2012年初開始運營,共同研發、設計、生產中小型液晶面板。
據索尼官方網站內容顯示,日本產業革新機構出資2000億日元(約合26億美元),占日本顯示器公司70%的股份,索尼、東芝、日立則各持10%的股份。
新的公司成立后,總部設在東京,將于2012年初開始運營,產品主要覆蓋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所需的中小型面板。
另外,松下也于11月15日宣布,與INCJ達成基本共識,決定將旗下位于千葉縣茂原市的液晶電視用面板工廠出售給Japan Display,而Japan Display也將于該家茂原工廠內設置中小尺寸面板新產線。該工廠目前每月可生產大約60萬臺液晶電視機。松下方面表示,將和INCJ于2011年12月底前簽署具法律約束力的正式契約,并預計于2012年5月前完成出售手續。
如此一來,INCJ等于集合了四大家電企業的面板業務。但是,新公司成立之后,仍存隱憂—索尼、東芝和日立只在新公司中各占10%的股份,享有同等發言權。三家公司何以維護自身利益,公司決策如何平衡三家利益,仍是一個難題。
日本顯示器公司方面表示,計劃以200億日元的價格,從松下手中收購茂原六代廠用來生產中小型面板。但東芝則對此持保留態度,認為收購成本或許比重新建廠更高,有與索尼在石川縣或愛知縣設立新廠的打算。在持股比例相同的情境之下,如何平衡各自利益,明顯是一道難題。東芝(中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霞回應稱,關于新的公司,先由INCJ提出經營統合的建議,然后各個公司經過多次的協商之后達成了業務統合的協議。
索尼、東芝和日立三家巨頭的電視業務也長年未有大的起色—索尼電視業務遭受連續8年的虧損,東芝電視為節約成本采取了代工生產,日立的電視產品也實行外包生產。
索尼一直以來,電視業務一直萎靡不振。今年11月2日,索尼發布2011財年第二季度業績,銷售收入同比下降9.1%,為1.575萬億日元。索尼稱,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日元升值的不利影響,以及主要由于液晶電視銷售下降造成的消費產品與服務業務銷售收入減少。
過去7年中,索尼電視機業務的虧損總額已經超過50億美元。按照索尼的預測,2011財年將成為這一業務的第八個連續虧損年度。
東芝在中國的機型則是代工生產。去年7月,東芝宣布與TCL集團(000100)達成協議,成立銷售合資公司。東芝希望借助TCL在國內的銷售網絡擴大彩電銷售規模,TCL生產基地則以ODM方式委托加工東芝彩電。“今年在中國,東芝電視的銷售目標為80萬臺。”東芝中國區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一數字與國內彩電廠商比,實際很小。”
另有消息稱,日立將于今年年底把所有電視機生產外包,試圖遠離面板業務。
對于此次聯手,東芝中國區方面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的是通過有技術優勢的公司的統合,可以擴大業務的規模和強化技術。此外,通過INCJ的資金支持可以不斷進行大規模的投資活動。”而索尼方面在接受采訪時,態度更為淡定。“這只是索尼的一項投資行為。索尼在家電產業鏈上有眾多的如此行為。”姜京源說。
新公司自然是為集中在中小型面板有所作為,但三家公司在液晶面板方面所采用的技術各有不同—日立擁有當紅的IPS廣視角和MENS等技術,東芝是低溫多晶硅面板龍頭,而索尼在AMOLED 面板累積有很多技術和專利。
家電產業專家劉步塵則認為,“聯手”是一種資源調配,會產生協同效應。企業經營過程中,有的企業過剩,有的資源不足,“聯手”往往能實現企業資源的共享。然而,更多的人則表示“目前形勢并不明朗,仍將拭目以待”。京東方副總裁張宇也表示,對整合效果應拭目以待,不能過早定論。
“在大尺寸面板已不占優勢的情形之下,日本政府干脆出手,推動日本企業在中小型面板上發力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羅清啟說。據INCJ估算,中小型液晶面板市場預計每年增長21%,預計2015年銷售額可達4.2萬億日元(約合550億美元)。
美國市場調研公司DisplaySearch判斷,在合資之后,新的公司將占據中小型面板21.5%的市場份額,超越夏普與三星,成為全球最大的中小液晶面板制造商。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日企一直掌控著液晶面板技術。近些年來,面板業生態發生重大變化,特別是韓國以及臺灣在低成本面板大肆搶占了不少市場。據公開資料顯示,日企在全球大尺寸液晶面板市場的份額已經被擠壓至10%左右。除夏普外,索尼、日立、東芝等生產線僅限于中小型液晶面板。
日本在中小型面板業務仍占有一定優勢,約占有40%的市場份額。但是,韓國、臺灣面板企業重金投入與低成本運作方式,已經給他們敲響了警鐘。特別是,在蘋果產品改變全球手機產業鏈后,具有觸摸功能的中小型液晶面板市場需求激增,這使得中小型液晶面板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
外界有猜測,索尼、東芝、日立三巨頭“聯手”后,中國面板企業或陷入新的戰略迷局。長期以來,中國民族面板業一直面臨虧損的境地。
張宇對此卻不以為然,稱京東方現在已經具備一條全尺寸的生產線,可以根據市場需求來考慮,比以往更從容。“為了維護大客戶,有時虧本也要做。但是現在我們可以根據產品結構作出調整。比如這個產品放在4.5代線上做經濟,我們就放在4.5代線上做;放在5代線上做經濟,我們就放在5代線上做。”張宇說。
劉步塵也認為,日企“聯手”不會對中國面板業產生大的影響。“這是內部資源的調配,并沒有加大面板的生產能力。而且索尼、東芝、日立這三家企業,本身的面板生產能力就不強,就像三個小孩‘聯手’與一個大人打架,可能還是未必能獲勝。”
然而,臺灣企業卻顯得有些“緊張”。臺灣“經濟部”部長施顏祥向媒體表示,臺灣兩大面板廠友達與奇美電子有必要適當合作。具體怎么做,因為兩家公司有不同的策略,需花更多的時間協商。
臺灣企業之所以“緊張”,很可能是因為面板業在臺灣的“慘淡”。
奇美電子前三季財報顯示,稅后虧損444.48億元(新臺幣,下同),友達先前已公布前三季虧損405.88億元,華映與瀚宇彩晶前三季各虧損約90.65億與55.99億元,合計虧損幅度達997億元。
在拯救面板業的慘淡“迷局”上,臺灣業界還有著近乎一致的口徑:只有臺灣當局的力挺,才能扭轉頹勢。此前,韓國、日本的面板企業都在政府大力介入下顯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因為對臺灣面板企業而言,最大市場不在臺灣,而是在中國大陸。在與大陸簽下ECFA后,臺灣當局若能出面,去爭取大陸的市場,就不至于坐困臺灣地區。
類似索尼、東芝和日立液晶生產部門的合并,在現代日本經濟史上屢見不鮮。
在以“和”聞名的日本社會,常見政府指導企業之間進行合并。學術界曾總結:與其說被區分為實業界和政府兩個陣營,還不如說都是同一集團的成員。日本政府的立法和行政部門把它們90%左右的時間花在工商界上(美國是40%)。
“這種模式可以追溯到明治維新時期,是日本式資本主義發展的秘訣,因為日本是后發國家,為了在有限的時間與列強同步,完成其幾百年走過的原始積累,省卻一切冗贅和不必要的步驟,只能走強強聯手的道路。著名的財閥三井、三菱等就是這樣在政府的幫助下崛起的。”日本問題研究者劉檸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這種在政府協助下的合并曾被認為是日本經濟成功的原因,當然也并非永遠被鮮花環繞。
巨無霸新日鐵的涅(Pan)
從戰后經濟史說,不可遺漏新日鐵的誕生。現在這家鋼鐵巨頭粗鋼產量日本第一,世界第五,是當之無愧的日本重工業代表。實際上,新日鐵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治維新,其前身就是著名的八幡制鐵所。建于1901年的八幡制鐵所和中國的漢陽鋼鐵廠一樣,是東亞最早的大型鋼鐵企業。在“二戰”前其鋼鐵產量占日本的一半。1934年,這家半官營的鋼鐵企業和幾家民營鋼鐵公司合并組建了財閥日本制鐵。
“二戰”以后盟軍解散財閥,日本制鐵從此成為了歷史。其在1950年被分拆為八幡制鐵公司和富士制鐵公司。隨著日本經濟的增長,對優質鋼鐵和相關技術的需要越來越強烈。同時作為一個資源需要大量進口的國家,只有組建世界級的鋼鐵企業才能降低進口鐵礦石和獲得海外礦山的代價,并減少資源浪費。
于是從1968年開始,富士制鐵和八幡制鐵圖謀合并。這個策略得到了當時日本政府的極力支持,特別是首相佐藤榮作和通產省的官僚們。但另一方面,日本在野的社會黨、共產黨和全國勞動總同盟以及堅持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學者們表示反對,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最終合并派獲勝。
“在當時的許多并購中,通產省起關鍵作用。戰后日本雖然從制度上是市場經濟,但是政府這只看不見的手通過通產省,來實現各種資源的整合。”劉檸透露,“實際上中國的發改委有日本通產省的色彩,發改委設立的時候曾到日本通產省取經。”
除了通產省外,日本龐大的官僚體系中主管經濟的部門還有大藏省、經濟企劃廳、農林省、建設省和運輸省。在這些部門中任職的高級官員和職員(不包括兼職)有三四十萬之多。而在這些部門中工作過的經濟專家、年過50歲則大部分轉到各大公司和銀行任董事長、經理和董事等職,這就使得政府機構同企業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從而保證了國家機器為國民經濟發展而協調運營。可以說整個日本宛如一家股份公司。日本政府特別是通產省是總公司,各大企業則是分公司。
1970年,新日鐵成立,由八幡制鐵社長稻山嘉賀任新公司社長,從八幡制鐵所到新日鐵,可謂完成了一輪鳳凰涅的歷史循環。
新日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僅僅在吸收西方先進的鋼鐵技術一項,就節省了大量的經費。當時日本鋼鐵工業引進了美國的高爐高溫高壓技術、法國的高爐噴吹重油技術、奧地利的氧氣頂吹轉爐煉鋼技術、聯邦德國的煉鋼脫氧技術、瑞士的連續鑄鋼技術和美國的帶鋼連軋機技術六大技術。
實際上,對于戰后需要迎頭趕上的日本來說,從西方吸收技術專利至關重要,而企業合并能夠最大限度減少相關成本。日本用了大約15年的時間,就吸收消化了幾乎全世界半個世紀積累起來的全部先進技術。據估計,購買這些技術所需費用約2000億美元,而日本只花了大約60億美元。
現在新日鐵以優質特種鋼材名滿世界,也為許多中國的專業人士所推崇。其擴張期間的霸道蠻橫的作風也被日本著名女作家山崎豐子以“帝國制鐵”的托稱,寫進了她的代表作《浮華世家》。
日本鋼鐵業的合并重組還沒有結束,2011年,新日鐵與日本另一家鋼鐵巨頭住友金屬簽訂了合并協議。雙方定于2012年合并,一旦成功完成,將成為世界第二大鋼鐵企業。
起落雅西卡
改革開放前期的國人,肯定不會對“雅西卡”牌的相機感到陌生。另外,在相機發燒友中,不少對一款名為康泰克斯(Contax)的高端相機情有獨鐘。誕生于1949年的雅西卡原名八洲精機,是日本最老牌相機廠商之一,上世紀60年代其銷售額位列日本第一。而誕生于1932年的康泰克斯系列相機原屬德國蔡司公司,后來一度停止生產,由雅西卡公司生產銷售以后又恢復了活力。
但是從上世紀80年代起,受到石油危機和“廣場協定”后日元升值的影響,雅西卡漸漸陷入了困境,其經營狀況日益惡化并且背負了巨額債務。日本政府并不愿意看到這家老牌廠商倒閉,幫忙尋覓再三,最終的接手者是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的京瓷集團。
后來擔任京瓷公司副社長的雅西卡公司社長遠藤良三親自拜訪稻盛和夫,請求京瓷的兼并,表示:“公司快要倒閉了,請您無論如何要幫幫我。”對生產半導體電子元件起家的京瓷來說,增加在相機生產領域的業務盡管不能說是同業兼并,也不算越界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