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日本制造的家電產品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質量好、技術硬”,日本家電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一直擁有很好的口碑。而在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一些赫赫有名的日系廠商遭受了巨大的挑戰,從最近的一些新聞我們可以了解到,日系各大家電巨頭齊陷巨虧泥潭。是何種原因導致大名鼎鼎的日系電視大牌招架不住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根據最新財報顯示,2011財年,全球液晶顯示器龍頭夏普預計凈虧損38億美元,創下夏普百年最大年度虧損,曾獨霸家電業的索尼預計虧損29億美元,而另一巨頭松下凈虧損預計將擴大到102億美元,不僅創松下年度虧損紀錄,也將創下日本制造業企業年度虧損新高。東芝、日立等不是大幅虧損就是贏利急劇下降,尤其在顯示面板、電視機等利潤豐厚的領域。造成日本電器在全球的強勢地位下降的原因,筆者歸結為一下幾點。
我們首先從企業的自身找原因。在CRT電視時代,索尼無疑是業內的王者,其特麗瓏(Trinitron)技術在電視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過,也正是它的王者地位導致索尼躺在功勞簿上,加上對平板電視的預估錯誤,當對手早就在研究液晶或等離子技術時,索尼還停留在顯像管電視,這就是索尼的決策失誤。
索尼平板電視的起步遠落后于競爭對手
而為了拯救公司,索尼做了很多方面的改革,如重組電視機部門,而最近影響比較大的是負責索尼消費者產品部門的平井一夫將從今年4月開始接替霍華德·斯金格成為索尼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索尼任命平井一夫出任公司總裁兼CEO
至于松下方面,雖然總裁大坪文雄曾認為,全世界的企業都一窩蜂地涌入了平板制造業,壓低了面板價格,導致松下無法應用技術優勢。但筆者覺得,松下把重心放在更昂貴的等離子技術而非液晶技術上,這個決定才是造成麻煩的最大原因。
松下在等離子電視的推廣過程中,死守技術壟斷,卻沒有聯合索尼等公司一同發展等離子產業,結果導致幾乎所有的電視廠商都不跟進等離子電視發展,而轉向了液晶電視的開發?梢哉f松下在等離子電視發展上市孤軍作戰,在講求營銷的現代社會大環境下,松下勢必會勢單力孤。
日前,松下已經發布消息稱,將發展等離子電視視為公司錯誤的決策。雖然松下2012年不會全面退出等離子市場,但未來旗下液晶銷售將超越等離子,這點從松下在日本新發布的新品就能反映出來。松下今年除了推出VT50、GT50、ST50系列等離子產品之外,還推出了松下第一款高端液晶電視WT50,另外,還有定位中端的DT50與ET5。
松下液晶電視WT50
除了決策失誤之外,筆者認為創新不足也是日系家電的通病,尤其是業務份額較大的電視業務,整個日本的電子企業都面臨類似的問題,從電視到顯示器,從平板電腦到智能手機,幾乎每一個主要業務部門都未能持續創新,未能推出引領行業先鋒的產品。
2011年3月11日,一場里氏9.0級地震撼動了日本東北部海岸,并引發浪高10米的海嘯,對日本東北地區造成嚴重的破壞,引發一系列連鎖災害,可以說地震對日本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地震似乎成了日本家電集體虧損的導火索,索尼、夏普、東芝等企業均在財報中提到,地震和海嘯導致公司的銷售減少。
不過,這只是直接原因,日本家電企業并不能把所有的原因都歸咎于這次大地震。如今,日本國內的市場需求轉向了收益性較低的中小尺寸產品,加之全球市場銷售價格不斷下降,平板電視業務面臨著嚴峻的市場環境。而美國和歐洲也出現了經濟衰退,導致電視售價下滑,供給過剩問題更加惡化。
另外,日本家電業衰退,更在于脆弱的日元價格結構,美國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及日元匯率的不斷走高,日本制造企業必然遭受巨大的出口壓力,這樣的經濟背景決定日本的企業注定長期在微利邊緣掙扎,這或許是日本家電產業出現集體虧損的根本原因。
一個可以佐證的例子是,除了日本家電業以外,其他諸如汽車、造船等產業也因匯率問題而出現利潤下滑?梢,匯率的升高對市場具有很大的影響。
作為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目前正處于家電需求爆發式增長階段,而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需求已經趨于穩定,所以沒有很大的增量空間。拋開客觀原因,主觀上日本家電企業虧損和不夠重視中國市場也有一定關系。
面對如此重要的市場,日本企業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一方面,日本家電企業給中國分公司的授權太少,很多決策需要反饋日本本部進行,導致反應緩慢,無法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另一方面,日本家電企業很少將最先進、最好的產品首先投放于中國,而競爭對手卻搶占先機,步步領先。
在中國的日系家電有點類似于汽車產業,原本在國外技術好而且價格低的產品來到了中國之后,既減配又提價,這一點讓許多消費者反感。而最近一段時間,日系家電企業似乎意識到了這點,越來越重視中國市場了。
去年,東芝全球首款56英寸裸眼3D液晶電視產品選擇在中國市場首發;夏普首款搭載煌彩技術、3D互聯網功能的70英寸高端液晶電視產品的上市也選在了中國。
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液晶電視市場,過去,日系企業沒有給予中國市場足夠的重視,這和巨虧有一定的關系。從近期日系企業的舉動來看,它們正將全球的中心轉移到中國。
除了缺乏創新、匯率上漲等原因之外,日系電視還受到了來自韓國和中國企業的競爭壓力。韓國三星、LG等企業以追趕日系企業為目標,依靠成本優勢不斷在全球擴張,加上韓國政府對韓國企業的資金、政策支持,使得日系企業失去了不少陣地。
韓系電視近年的發展相當迅猛
對日系企業而言,更不利的是,臺灣家電產業的興起,尤其是臺灣面板企業和中國大陸電視制造商聯手,提供了價格低廉的電視機,使得日系企業很難招架。譬如,同為定位比較低的46寸3D電視,國產品牌只要5000元,而索尼等日系品牌可要7000元,價格差距有2000元之多。
使用臺灣屏的國產電視價格相當低廉
在中國市場,國產品牌正在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以往黃金周促銷,在一二線城市市場,日韓電視品牌占據了比較大的份額,但是現在國產電視品牌已經與外資品牌基本持平,在一些地區,國產品牌的份額甚至超過了外資品牌。而在三四級以及農村市場,國產品牌的價格和渠道優勢更為明顯。
在國內市場,雖然日資彩電品牌依然牢牢占據著高端市場,但是也正在面臨來自國內彩電企業的挑戰。目前國內電視廠商為了抓住電視行業3D和智能化的發展機遇,集體推出了云電視產品。而為了推動3D電視的發展,國內首個3D電視試驗頻道也已經開播。
編輯總結:隨著全球生產業的逐步衰退,日系企業對全球電視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已經在逐漸減弱。目前,韓系企業目前已算成功,而國產電視依舊在路上。盡管日本家電在制造上已呈現頹勢,但在芯片以及平板顯示的核心技術上仍有較大優勢。面對著巨虧,日系廠商已經做出了換帥等各種改革,然而效果如何我們還不能得知。[返回頻道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