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后,尼康等日本電子制造商已經聲明,在馬來西亞、泰國、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增加產能。日本的此次產業大轉移,中國內地雖作為日本海外最大的產品銷售市場,卻被戰略性排斥在外。
進入4月份以來,嘉興市、金華市不約而同地做了一件事:針對日本震災開展了專題幫扶活動,穩定日資企業的生產經營,增強其日本總部對繼續在該市擴大生產的信心,為爭取把相關生產環節轉移過來做鋪墊工作。同時,這兩市的招商局也在抓緊包裝一批針對性較強的對外招商項目,吸引高質量日資項目入駐。
不只是地方政府,行業協會也加入到加速與日本高端產業鏈合作的陣營,“我們將與日本的一個行業協會一起,組織一些大型電子類企業來中國考察,這個月內活動雖然停滯了,但從長期來看,日企在日本以外的投資變得更迫切。”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信息交流部主任李柯說。
事實確實如此,地震以后,日本加快了在全球的產業布局。地震之前,全球微處理器大廠瑞薩電子公司已計劃在2013年前將晶片生產外包比率由之前的8%升至25%,大部分下單給日本海外晶圓廠,該公司現在打算進一步提高外包比率。瑞薩表示,正洽商將車用微控制晶片的生產交給全球晶圓公司(Global foundries)的新加坡廠。
尼康正在與NotiON VTEC公司商討將仙臺工廠的生產轉移至馬來西亞的計劃。尼康仙臺工廠曾主要生產旗下高端數碼單反相機,但在“3·11”大地震中遭受破壞并已關閉停產,Notion VTEC公司目前主要生產相機電池、鏡頭卡口及鏡頭內桶等零件。
日立顯示器將增加委托給臺灣奇美電子的生產外包量。之前,日立一直委托奇美生產平板終端使用的中型IPS液晶面板,今后將會增加智能手機使用的小型IPS液晶面板。
可以看出,中國內地并沒有在日本產業轉移的第一陣營內。日本企業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認為,中國不會成為日本產業轉移的最大受益者,“在日本人的潛意識里,想到中國就想到‘污染’、‘腐敗’這樣的詞,不是友好的!
和美國的“金融立國”不同,日本強調“產業立國”,更加注重制造業的發展。日本的產業轉移已經進行了二三十年,但是分析日本的產業轉移特點,可以發現日本的本土企業處于產業鏈最上游,掌握著最先進的技術和產品;在此基礎上向中國臺灣、韓國等國家及地區轉移產業,為日本技術做配套服務;而產業鏈的下游如組裝等則轉移到中國等具備廉價勞動力的國家。這種模式被稱之為“雁行方陣”,日本本土企業始終占據雁頭地位,中國內地更多的扮演了雁尾角色。
在面臨長期的被迫轉移時,日本企業會從戰略的高度系統地考慮這個問題,根據每個產業的不同特點、競爭優劣勢、市場容量等因素做出新的布局。比如在液晶面板的替代上,京東方副總裁張宇認為日本不會選擇韓國,韓國在液晶領域已經超過了日本,所以日企未來會更側重在臺灣和中國內地發展。對于半導體產業,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信息交流部主任李柯認為日企對中國內地的戒備心更強,中國近年IC領域崛起非常快。再比如汽車產業,日產目前的汽車生產僅有25%依賴本土工廠,地震過后將加速外移及海外外包。該公司去年已將小型車Micra的生產由神奈川轉至泰國及其他區域,2013年還要把跨界休旅車Rogue的生產從九州換到美國密西西比州的坎頓。而這些轉移則更多是以市場為目標的。
“中國的仿制能力那么強,如果搬到中國,一是產品質量無法控制,二是核心機密可能泄露。目前看,尼康的高端產品不會遷往中國,而是會遷往馬來西亞! 一位數碼產品領域的資深人士分析說,中日兩國關系敏感,也使得日企在往中國轉移的時候有所顧慮。
而更讓人嘆息的是日本此次產業轉移所即將涉及的高端制造、研發及供應鏈管理等環節,都是中國內地市場一直希望引進的,一些地方政府和行業協會也為此做了許多努力。
戰略性避開中國布局,反映的正是日本在其產業規劃過程中最深刻的考量,不能失去中國市場,所以圍繞著中國周邊布局;不能放棄日本制造的高端定位,所以不能把產品打上made in china的標簽。
中國制造升級被寄望很高的促進因素之一就這樣眼睜睜地溜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