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泛電視”時代,海信的籌碼
I’TV的意義,不止于海信集團形成統一意志、跨產業協同作戰,打造海信歷史上最具顛覆性和革命性的產品。
周厚健甚至希望,海信I’TV的破壞性能成為整個中國彩電業絕地反擊的機會和重新審視自我的引爆器。借I’TV,海信可能重新定義中國彩電業。
所謂“重新定義”有兩層涵義:
一是I’TV這樣的個人智能電視實現了電視內容與收看工具的徹底分化,終端進一步被“泛化”。基于此,一款價格合理、簡單易用、滿足個性化需求且擁有良好商業模式的個人智能電視I’TV將激活一個全新的市場。
二是“瘦終端、云后臺”的運營模式將對傳統電視運營形成徹底顛覆,彩電行業正從過去圍繞產品的產業轉向圍繞服務的產業。在傳統彩電產業里,電視機售出,電視機就等于產業鏈的終結,而現在不同,電視機售出僅僅是電視增值服務的開始。
周厚健表示,隨著I’TV個人智能電視將為后臺增值服務帶來新的商機;海信在圍繞傳統多媒體終端生態鏈上的產業拓展將大有可為。從海信內部獲悉,目前海信的應用商店里已經有了300多種軟件應用。新近推出的I’TV個人智能電視就帶有智能娛樂內容推薦平臺、植入社交圈子功能等。
按照王志浩的理解,在智能化時代,對企業來說最值錢的不是固定資產,也不是品牌,而是你有多少年輕的客戶群。“每賣出一臺電視,就是一個用戶,這些用戶都會連接在海信的應用平臺上,把用戶黏住,賣出去的電視將為海信帶來龐大的客戶群。”王志浩認為,現在海信要解決的重大課題是,如何提高電視機用戶的黏性。
從技術角度來說,海信已經準備好答案。周厚健介紹,海信智能box提供將傳統電視轉化為智能操作系統的功能,這將激活非智能電視的存量市場;增量市場則用新的智能電視來做。
事實上,這樣的解決方案已經是業內共識。比如谷歌、三星、LG等都已經在智能電視領域有所動作。而且在新游戲規則下,諸如谷歌、蘋果、微軟、英特爾等IT互聯網企業的優勢似乎更明顯,包括在軟件、計算機領域的技術和積累,對云計算架構的掌握,以及對基于互聯網形態的新商業模式的熟悉。
而海信的籌碼之一,就是8年來一直占據電視機零售市場“中國第一”。目前,海信在中國各地已有6000萬臺終端電視的存量,每年1000萬臺平板的增量。一旦這些電視機面前沉睡的用戶被激活,那無疑將是“點石成金”。
海信的另一遠謀,是在智能電視上海信自主開發的HI-0S操作系統。
就像電腦需要有Windows的操作系統、智能手機需要Android一樣,智能電視亦需要自己的操作系統,這是智能電視的核心技術。王志浩介紹,目前,海信智能電視的操作系統是“一顆紅心兩手準備”,一部分基于谷歌的Android,一部分是基于海信自主開發的HI-0S操作系統。王志浩認為,要保證信息的安全就必須要開發自己的電視機操作系統,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信息體系,形成一個完整的安全體系。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相比較代表了目前智能電視市場主流的谷歌Android操作系統,海信智能電視的操作系統還相當小眾化。
周厚健認為,在智能化之戰中,海信目前的優勢是“整合技術實力”,即已經逐漸成形的智能電視產業鏈優勢:一是基于LINUX的海信電視“操作系統”技術(Hi-OS),它可以提供統一的應用接口和管理服務并具有跨平臺能力,保證海信智能產品的一致性,服務的一致性;二是海信正在搭建“智能云”平臺技術(Hi-Cloud),基于云計算的海信智能運營支撐平臺,支持多操作系統、多用戶、分布式數據庫和高性能的事務處理,滿足大規模分布倂發系統的要求;三是海信電視芯片開發的積累和提升將為我們對未來產品的定義有更多自主權和話語權。
在智能化的比拼中,合作或許與競爭一樣重要。就在海信I’TV個人智能電視發布之前,8月初,由海信、長虹、TCL三家企業發起成立的中國智能多媒體終端技術聯盟(簡稱“中智盟”)發布了中國首個應用商店技術標準。海信集團副總裁王志浩表示,中智盟將吸收芯片、軟件、內容服務提供商等中間產業提供商,共同來建立中國應用程序商店技術標準。換句話說,基于這個標準的智能電視的軟件和應用將能在不同品牌的智能電視間實現通用。
泛電視化時代已經開始,新一輪的行業洗牌在所難免。周厚健感慨,擺在海信面前的,“也許是萬劫不復的深淵,也許是重新占位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