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跡與危機
所謂時勢造英雄。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正是百廢待興之時,多少行業的創始者在一片片廢墟中橫空出世。
1985年,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后不久,惠州一家名叫TTK的家電公司繼錄音磁帶后又在電話機上看到了商機。當時中國通信業剛剛起步,國內只有搖把電話,而在海外,按鍵式電話已經開始流行。公司幾經周折,引進港商投資,成立了通訊設備公司,在其簡陋的廠房里,技術人員經過無數個通宵達旦的研制,生產出國內第一臺“揚聲免提按鍵式電話”,產品迅速走向全國和世界,并在國內市場擁有60—80%以上的市場份額,成為中國的電話大王。
1993年,這個合資公司掛牌上市,成為國內第一家上市的通訊終端產品生產企業——那一年,國務院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個公司叫做TCL通訊設備有限公司,TTK即是TCL的前身。
后來大家都知道了,上世紀90年代初,彩電成為城鎮居民家庭熱衷的“大件”,但國產彩電制造剛剛起步。TCL開始研制王牌大屏幕彩電,幾年后兼并香港陸氏公司的彩電項目,成為國內彩電業王者。
那時的珠三角和長三角,類似的故事并不鮮見。
然而,一舉成名者眾,長居潮頭者又有幾人?
先行者的成功案例吸引了大批海內外資本涌入,那些早期利潤豐厚的行業被競相逐之。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沒有比家電業更殘酷的行業了,內憂外患壓迫著每一個企業的神經。
亞洲金融危機使海外訂單驟減;國內市場更是一片亂局:投資過熱造成產品大量積壓,且同質化嚴重,無論是產品面貌還是營銷方式,均千人一面,價格戰的硝煙隨處彌漫。盡管各大企業總資產持續增長,利潤卻一落千丈,一些企業甚至負利率運行。
不堪競爭之苦,大批曾輝煌一時的家電企業,如燕舞、愛多、小鴨、小天鵝、波導等,逐漸沒落于市場的洪流中。在通訊產品板塊,最早獲得手機生產牌照的13家企業,目前只剩下TCL通訊在正常經營,且業績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