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中國智能電視市場已經由概念階段進入到體驗階段”,日前,在濟南舉行的2011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促進大會上,TCL集團工業研究院項目管理經理趙樊慶向中國家電網表示,并稱,在新競爭階段,國產智能電視并不落后于外資品牌。
IDC預計,2011年至2015年,中國智能電視市場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60%,到2015年,90%左右的電視都將成為智能電視,市場容量將達到7600萬臺。甚至有聲音預測,2012年國內市場智能電視將超1800萬臺。
雖然專家對此預計出現過不同聲音,但趙樊慶認為這樣的市場表現也并非完全不可能。據他透露,TCL智能電視自今年5月批量上市以來,一路銷量猛增,一直呈現供不應求狀態,預計到年底銷量將近20萬臺。“今年新上市的新品,而且價格也不算低,有這樣的表現可見市場潛力巨大。”趙樊慶說。
智能電視時代的來臨,也讓生產企業的開發模式和市場環境發生了轉變。國內外品牌的產品模式、零部件采購日趨并行,這一層面上來講,國產品牌的電視在采購和生產上已與外資縮小差距。“從產品的對比也可以看出,無論收視環境、顯示界面、還是用戶體驗,國產智能電視并不遜色。”趙樊慶說。
上游面板采購和顯示技術的公開,使得智能電視的競爭核心趨向于應用商店,三星、創維、海信等電視廠家無不將應用商店擺在智能電視戰略和競爭的關鍵位置。應用商店的技術競爭則在于芯片,如果企業有一個好的創意應用,但是電視硬件無法支持,一樣不能實現,所以,電視整機企業需要與上游芯片企業合作開發,共同制作。
但趙樊慶表示,現在全球電視廠家面臨的一致問題是,智能電視應用程序的核心芯片技術還不夠成熟,不能完全適用于現在智能電視的發展需求,這又讓國產品牌和外資品牌的差距更加拉近。
應用于電視機的芯片從最初的MOC模擬芯片到MOC數字芯片,再到后來的單芯片,直到現在智能電視需要的雙核芯片,雖然芯片制造商的技術一直在進步,但就目前為止,芯片對智能電視的需求還不能滿足。
趙樊慶舉例稱,如在互聯網電視時代開發的芯片對Linux系統支持很好,但對其他系統的兼容性卻不理想,如果想要在MTK系統、Android系統,或者基于微軟技術開發的系統上運行就不會那么順暢。
這個問題不僅國內電視企業遇到,國外的企業在芯片上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
這樣的局面下,芯片商對整機企業的依賴度更高,為了開發出更實用更有創意的應用程序,就需要芯片商與整機廠商合作開發,通過整機企業的帶動,以最優的成本,最快的速度開發出更具特色的功能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