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產品都有它的使用期限,就如食品全期限一樣,家電產品也有一定的安全使用年限。目前,國家出臺的《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使用年限和再生利用通則》(以下簡稱《通則》)已正式實施。與此相關的《家用電器安全使用年限細則》也明確了家電安全使用參考年限,消費者可參考次《細則》以減少家電超齡服役所帶來的損失。
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審批出臺的《通則》規定,要求家電和類似用途電器標識內容中要涵蓋安全使用年限。且在安全使用年限內,電器的安全性能必須符合相關規定。家電的安全使用年限是指從消費者購買日期開始計算。
筆者日前在走訪了北京的部分大型家電賣場時卻發現,幾乎所有在售家電均未見安全期限。相關業內人士表示,《通則》的發布對行業能夠起到規范作用,對整個行業是有利的,不過當前主要難題就在于如何怎樣做才能很好的實施下去。
筆者在賣場與部分消費者溝通后發現,不少市民均認為,家用電器用到不能再用了,才是它使用壽命的終結。而部分家電銷售人員對《通則》所知甚少。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品牌的產品甚至連生產日期都標識在偏僻的位置。
相關業內人士表示,家電銷售的這種情況較為普遍,很多企業是怕生產日期太直觀影響消費者的購買,從而影響產品銷售。畢竟家電企業的庫存率一直居高不下。
據某調研數據顯示,我國有高達45.3%的消費者不知道家電還存在使用年限,超三成消費者家中還存在“超齡”家電使用現象。對于這些超齡家電來說,其實是存在很大的潛在危害的,不僅對消費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危險,同時也是家中的“電老虎”。
相關專家表示,《通則》的出臺將有利于市場規范,對消費者來說也將是購買家電時的一個參考依據,但是從目前來說,想要快速落地會很難,需要一段時間來完善和磨合。雖然《通則》已經出臺,但是工商、質檢部門往往沒有按照其規定清查,而產品的安全期限也會影響產品的銷量情況,一般情況下企業的自覺性可能不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通則》的落地。
不同于食品安全通則,消費者可能會為了孩子和家人的身體健康因素,對于食品的安全期限非常關注。卻對“過期家電”的安全問題反應冷淡。食品安全和家電安全都一樣的重要。目前,我國有大量超齡家電,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和環境污染,此種現狀亟待改善。像電視機超過安全使用壽命,電視的輻射也會增大,容易引起顯像管爆炸;過于老舊的冰箱,制冷劑容易泄漏,污染環境,危害健康;超齡洗衣機會經常出現滲水等小毛病,嚴重時還會漏電。
解決“落地難”最好的辦法有很多,最為迅速的可能就屬從政府相關部門出發比較捷徑。政府部門應該出臺強制性措施,加大市場的監管力度,嚴懲違規行為。這樣一來,將使得整個家電市場更加透明、規范。
投影時代網在此提醒消費者,家電產品的安全使用期限從消費者購買之日起計算。在廠商表明的安全期限內,消費者正常使用產品時發生安全事故,所有責任由廠商負責。為了更好的享受家電產品來到的便利,消費者需多注意產品生產期限再入手選購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