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有機電致發光二極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由于同時具備自發光,不需背光源、對比度高、厚度薄、視角廣、反應速度快、可用于撓曲性面板、使用溫度范圍廣、構造及制程較簡單等優異之特性,被認為是下一代的平面顯示器新興應用技術,因此目前全球有多家廠商投入研發。OLED未來可望與STN-LCD及TFT-LCD技術抗衡,至此向大家介紹OLED的相關知識。
一、OLED發展歷史
其依材料區分大致可分為小分子系及高分子系兩種,小分子系是以染料及顏料為材料,稱為OLED,在1987年由美國伊士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 Co.)的C.W.Tang[鄧青云博士,出生于香港,畢業于臺灣大學化學系]所發表,高分子系式以共軛性高分子為材料,則稱為PLED(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或LEP(Light-emitting Polymer Device),是由英國劍橋大學(Cambrige Univ.)所1990年提出。1992年劍橋成立顯示技術公司CDT(Cambrige Display Technology),使PLED商業化。
二、OLED的發光原理
OLED的發光原理與LED相似,是利用外加偏壓使電洞和電子分別由正、負極出發,并在有機發光層相遇而產生發光作用,其中陽極為ITO導電膜,陰極則含有Mg、Al、Li等金屬,其基本結構如(圖)所示。而OLED發光的顏色取決于有機發光層的材料,故廠商可由改變發光層的材料而得到所需之顏色。也可以理解為主要發光原理是由電子與電洞結合而產生光,視材料的不同,電子與電洞所具的能階也有差異,進而產生不同波長(即不同顏色)的光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