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產和銷售數量性,以及這些數量的增長性上看,2011年不愧是國內彩電企業輝煌的一年。另一方面,從利潤水平看,2011年國內彩電企業表現也不俗。這一年大型彩電企業無一家出現虧損。這與日系企業全面虧損形成了鮮明對比。同時對比利潤增幅與銷量增幅,可以發現國內彩電企業利潤增長明顯快過銷量增長。
但是,如果說從利潤總量衡量,國內彩電企業,特別是運營成本較高的品牌企業則不甚樂觀。據不完全統計表明,國內品牌彩電企業平均千萬臺彩電銷量的利潤僅在2-3億元的水平。售價千元、數千元的彩電產品,平均凈利不超過40元,利潤在整個現金流中的比例非常小。如果考慮銀行存款利率、和CPI等宏觀經濟因素,國內彩電企業的盈利能力依然處于微利或者零利潤狀態——在這樣低的一個水平,有一定的增長并不是什么值得慶幸、可喜可賀的事情。
困擾彩電企業的不僅是總計平均利潤這一個指標。更有細分市場利潤水平這一指標:一方面,占據市場主導地位和銷售數量大頭的彩電產品不僅價格低廉,更是利潤極低,甚至虧損。彩電企業為了保持生產能力、制造規模、市場占有率和資金流量不得不在零利潤或者虧損的情況下銷售底價格產品搶占市場。
低價格產品的利潤甚是微薄,也說明彩電企業的主要利潤來源是:新興技術產品。據統計表明以智能電視為代表的新興產品已經占到市場總出貨量的5-9個百分點。這些產品平均售價高于其他同尺寸產品從1000元到3000元以上,整體利潤水平可觀。事實上,2011年彩電企業的普遍盈利,與這些高利潤產品對低利潤和微利產品的利潤“補貼”密不可分。
2011年彩電企業能夠取得如此的利潤水平,與這一年日系彩電企業紛紛陷入泥潭忙于調整密不可分;更與這一年相對穩定的上游面板供應價格穩定密不可分。但是在2012年,以及以后的數年之內,這些條件是否還能具備,還存在巨大的未知數。
首先,陷入泥潭的日系彩電企業在國內市場動作乏力的狀態即便持續,其產生的市場空缺的填充空間也已經不大。而且日系企業的動作缺位產生的市場空缺,尤其是高端產品領域的空缺還會被韓國企業不斷壓榨。尤其是已經占據全球兩成彩電份額,在產業鏈上異常完備的三星,將是國內彩電企業的重大對手。
另一方面,占據國內彩電企業盈利主體的智能和3D電視的普及趨勢加強。價格下降、產品增多、競爭加劇,勢必影響國內企業在這一細分市場盈利能力。
同時,2011年表現異常穩定的上游液晶和等離子面板市場會不會再次發生震動。尤其是,隨著日韓企業,尤其是日本企業在臺灣的外包彩電制造業務的增加(預計會從目前的50%上升到75%),日本企業在面板上的價格劣勢、在整機上的成本劣勢的逐步消除,將會給國內彩電企業帶來全球性的新沖擊。日本彩電采用臺灣系面板資源的產品數量的增長,也會影響到國內彩電企業對面板資源的采購影響力,進而有可能形成上游資源戰略性的售價比例變動。甚至,不排除出現以往曾經出現過的“供貨”不及時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