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外包道德基礎
硬蘋果開始軟化,被認為是受到了來自媒體和公眾關于社會責任質疑的壓力,它急需修復被嚴重損害的商業名譽。
在其龐大的產業生態中,蘋果居于價值鏈頂端,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韓國代表部的數據稱,蘋果公司每部iPad的利潤達150美元,為銷售價格的30%,提供了CPU、液晶屏、內存等核心零部件的韓國得到的利益為34美元,而中國勞工獲得的薪水則僅僅為每部8美元。
人們認為它助長甚至催生了“血汗工廠”,忽視勞工利益保護。近年以來富士康10多人連續跳樓事件、蘇州聯建正己烷毒害事件、武漢明幸電子排污事件、蘇州可成有毒氣體排放事件、成都富士康和上海和碩的爆炸事件都招致了全球媒體的質疑。
另一個壓力是有關“美國就業崗位流失海外”的質疑。該話題因美國選戰引發極大關注。
2011年,美國總統奧巴馬曾詢問蘋果當時的掌門人喬布斯,能否將外包的制造業就業崗位轉移回美國,喬布斯說由于巨大的成本差異已無可能。
但近期美國媒體開始集中批評蘋果,稱其靠犧牲中國勞工權益獲得低成本,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協會秘書長李易對本報分析說,美國媒體的弦外之音是:蘋果在中國享受的低勞工成本是不道德的,因此其拒絕將就業崗位轉移回美國的理由也不正當。
2012年1月中旬,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曝光富士康等蘋果代工廠非法使用童工、長期加班。報道稱,中國工人每日實際工作時長達14~16小時,且工作期間不允許上網、如廁、接聽電話。
在各方壓力之下,1月16日,蘋果公布一份供應商報告,詳細介紹了供應鏈上156家供應商工廠的工作條件。
報告稱,近三分之一的供應商沒有遵守蘋果的工資和福利標準,有5家工廠雇傭了童工,有112個工廠在存儲、移動以及處理有毒化學物質方面存在不當操作問題。其中,蘋果最大的制造伙伴之一富士康被多次提到。
該報告并未令美國公眾滿意。1月21日,美國《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報道,揶揄地稱蘋果中國代工廠的勞動條件太差,“美國人干不了”。4天后,《紐約時報》再推重磅報道,直斥“iPad是用中國工人血汗打造”。于是,美國媒體、勞工組織群起抨擊蘋果和富士康。
此外,蘋果態度轉變,同掌門人的更迭也存在時間上的平行關系。馬軍認為,蘋果態度的轉折點出現在去年8月至10月間,正是喬布斯離職繼而去世、新CEO庫克上任之際。
喬布斯的性格向來以強硬、自我著稱,且從未到過中國。
而喬布斯的繼任者庫克在外包戰略和中國供應商關系上更為靈活。當年,正是庫克說服喬布斯,推動蘋果將制造全面外包。而富士康母公司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同庫克也是老朋友。
實際上,庫克早已參與過富士康社會責任危機的緊急處理。2010年6月,庫克曾帶領一批蘋果高管以及兩名資深自殺干預專家趕赴深圳,對富士康員工連續自殺事件展開調查。
馬軍說,在同蘋果溝通的數年間,能夠明顯感到不同領導人時期的態度差異。相比喬布斯時代的絕對強硬,庫克治下的蘋果更為坦誠,也更有溝通意愿。
李易也認為,在喬布斯離去、公司登上頂峰后,蘋果未來面對公眾的姿態、作風或許將更為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