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業界的某些“未卜先知的仙人”傳說,2011年是智能電視的啟蒙年,2012年則是智能電視的普及年。然而,對于這樣的觀點,業內贊同的聲音卻并不多:智能彩電賺吆喝不賺量,賺錢不賺市場份額的市場反饋已經不是秘密。
智能彩電聲勢浩大
目前,國內市場上充斥著各種智能彩電的概念:云電視、安卓電視、語音電視、手勢電視、在線支付電視、微博電視,幾乎沒一個品牌不在打智能概念。康佳、長虹、TCL、創維、海信、三星、LG等等品牌均會在最顯著的宣傳未知向消費者推薦之一“時尚”概念。一時間似乎智能電視已經成為了市場的主流。
不僅是彩電廠商們對智能報以鐘情,一些周邊廠商也在炒作智能的概念:例如通過購買一個智能盒子,可以將家庭既有電視升級為智能電視的宣傳,已經代替了多年前開始盛行的“高清播放機”,成為影音播放設備市場的一個新嚼頭。甚至,一些手機廠商都在宣稱自己的手機與電視鏈接,可以使得電視機的應用智能化。
面對來勢洶洶的彩電智能潮,如何才能科學理解智能電視的本質呢?
業內專家表示,智能電視本質上體現了“三網融合”、“三屏融合”的概念。智能電視是指那些能夠自由的獲取包括電視網絡、互聯網、甚至手機通信網,涵蓋了DVD、BD、高清播放機、PC電腦、手機等等各種終端設備的“影音娛樂”、“資訊互動”和“支付消費”功能的電視機產品。
通過對智能彩電的本質的解讀,可以看到,智能電視不僅僅是買回家的那個黑色的“矩形殼子”,更包括一系列的系統支撐。例如,內容平臺的支持、應用平臺的支持,內容和應用授權的支持和保密,系統硬件與軟件運行性能的匹配支持,OS操作平臺的支持,各種輸入界面工具、程式和硬件設備的支持等等。只有這一系列系統性的支持紛紛到位,智能電視才能發揮出真正的性能。
而從另一個方面講,目前智能彩電市場還存在著“消費者市場”準備不足的瓶頸。強調三網融合、三屏融合,就必須強調電視網、通信網和互聯網的有效接入和互通,就必須強調電腦、手機、電視等多種應用的互通和融合。這樣的消費市場要求消費者在多個方面具有應用習慣、應用技術、應用平臺和硬件、以及應用資源資金投入的準備。具有完善的這樣的家庭應用條件的用戶,目前所占比例依然有限。
相對于“智能”彩電這個新生事物,對于多數消費者還沒有做好“消費準備”,與智能對應的傳統電視產品,功能簡單實用的傻瓜電視依然是“消費”的主流。
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彩電市場2011年智能電視的份額比例也就在10%上下;即便是從商家的上架產品中的比重來看,智能電視也還遠沒有達到“開啟普及”大門所需要的一半的貨架占有率。
另一方面,從消費者最關心的價格因素上看,智能電視一半仍然屬于高端性的產品,在價格敏感性市場,特別是三四級和農村市場,所占消費比例幾乎為零。傳統電視,憑借產品價格低廉、性能穩定、使用簡單的特點,依然是普通老百姓,特別是中年、老年消費者的首選產品。
降價、配套和透明成未來智能電視發展關鍵詞
面對尚不成熟的智能電視市場,智能彩電在未來還必須在價位、配套和透明性等關鍵領域努力突破,才能真正迎來大發展的春天。
首先,智能電視由于剛剛興起,在價格成本控制上,由于前期研發因素、量產因素和總銷量因素必然始終處于一個較高價位。特別是在專用硬件平臺成本依然較高的背景下,其總體市場售價必然顯著高于沒有安裝智能功能的彩電產品。價格因素依然會是消費者選擇智能電視的首要障礙,也是2012年智能電視最需要突破的瓶頸。
同時,系統配套上,智能電視還比較薄弱。例如以智能電視的游戲功能為例,其多數游戲都是簡單的小游戲,不能很好的發揮大屏幕的震撼力和家庭成員互通平臺的“天然優勢”。如果能夠有更多出色的典型有游戲介入這一市場,必然會給智能電視市場帶來一個大發展的機遇。其實不僅僅是游戲,更包括多種在線應用,電視和網絡應用的混合應用等多方面的應用體系和配套設備的不足,也是制約智能電視普及的關鍵。這方面的突破甚至不是彩電企業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需要多方社會資源的介入,共同挖掘智能彩電市場這個新金礦。
另一方面,產品透明性也是智能電視市場發展的一個瓶頸。就目前智能電視的消費對象而言,多數是年輕時尚一族。這類消費者選擇智能產品多數是因為自身具有很強的IT和數碼類產品應用的經驗和技能。但是與數碼和IT類產品比較透明的核心參數體系,卻沒有在智能電視領域達到很好的繼承的體現。
以智能計算為核心的智能電視,硬件性能,例如計算能力、存儲能力、擴展和升級能力,等各種硬件性能參數的透明化是消費者理性選擇智能電視的基礎,也是體現出智能電視較傳統傻瓜電視溢價部分的價值的關鍵。未來智能電視企業還需在這一方面做好工作。
以三網融合概念為核心的智能電視必然是彩電產品發展的趨勢。告別單純性應用、開啟多重應用市場,將彩電這一客廳娛樂資源的價值最大化,符合消費者的根本利益。這也就決定了智能彩電雖然暫時還不能大張旗鼓的取代所有傳統產品,但是,終有一天彩電市場會是是智能者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