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季電視新品發布會上,除長虹外的國產電視企業繼續深耕于云電視:安卓4.0的系統、QQ、微博、體感游戲、多屏互動、人臉識別等等多項“先進”技術花樣百出的運用在電視上。“全球第一”、“國內首次”“唯一”等等字眼每每出現在國產電視新品宣傳冊上。繼智能電視概念營銷成功之后,云電視成了國產電視爭取市場份額的又一個新概念。
外資電視的新品發布同樣在有序的進行著,不同的只是萬里無“云”。在春季新品發布會上的區別表現讓我們看到了國產電視與外資電視今年走向的不同,同時也看到了國產電視于外資電視的區別:即便虧損頗多,日系電視依舊穩扎穩打的走在技術革新的道路上,日系電視企業所擁有的核心技術實力依舊是連三星都要望其項背的;三星雖然在2011年站在了全球電視業務的頂端,卻并沒有放棄其對核心技術的最本質追求,并未沉浸于成功中而停滯不前;國產電視依舊拋卻技術不談,沉迷于各種新概念的開發。國產電視看似欣欣向榮,卻在火熱的概念化中凸顯出了尷尬:國產電視企業,依舊游離在核心的電視技術之外。
國內電視企業實為組裝企業?
某面板企業管理層偶然說到:與面板企業的技術含量相比,電視企業更多的像是簡單的組裝企業。這句話運用到國產電視企業身上似乎更為合適:與外資電視企業坐擁數項技術專利、站在核心技術頂端的姿態相比,國內電視一直以來在核心技術之外游離的狀態顯得既無奈又蒼涼。自平板時代開啟以來,國產電視企業就一直受困于核心技術缺失的問題,多年來一直跟隨在外資電視身后狂奔。國產電視一直以來都在價格上比外資電視有優勢,這也是外資電視在CRT沒能過分吞噬國產電視份額的原因之一。然而進入平板時代之后,由于核心技術完全掌握在外資電視手中、國內面板產業又嚴重缺失,因此在過分依賴外資企業的過程中,國產電視企業的成本大大提升;另一方面,國產電視的市售價格卻并沒有與成本形成等比的增長,因此國產電視企業的利潤收縮的很嚴重,這也從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外資電視如索尼、夏普、三星、松下等,無一不是擁有自己的面板廠、多項電視技術專利及完整的生產線,以上因素不僅讓外資電視擺脫了純粹的組裝,更是大大減少了企業的成本,讓盈利變得更為容易;反觀國內電視企業:上游沒有自主生產的面板、純粹依靠進口;沒有核心技術、只是跟在外資后面跑,這讓國產電視的盈利和突破都變得極為困難。因此與外資電視可以上下游全線研發生產相比,國產電視企業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組裝企業。
受困于資金、競爭 國產電視企業遠離技術
當盈利逐漸變得困難之后,國產電視企業的規模擴張和市場把控也跟著變得不穩定起來。在外資電視良性循環用市場回報來大量投資技術研究、以帶來更豐厚的市場回報的同時,我們的國內電視企業只能在追逐外資的過程中身心俱疲。眾所周知,科技研發的回報周期非常長,同時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以及足夠的時間沉淀。而我們的國產電視企業,首先自身并沒有足夠的閑余資金來投入研發;其次也得不到如三星那般的堅實政策支持;最后,也沒有足夠的耐性來等待甚至是數年的潛心研發。國內電視企業于是逐漸變得浮躁。
當我們看到目前國產電視生存狀況,會毫不猶豫的說出“浮躁”二字,我們的國產電視,似乎已經要完全棄技術于不顧了。
我們看看外資電視中的鼻祖們都在做什么:夏普依舊執著于色彩的研究;三星、索尼等已經在研究OLED電視;索尼、東芝先行一步推出4K分辨率的電視……于此同時我們的國產電視在鼓吹智能技術、在將電腦移植到電視中、在將電視變成一堆垃圾功能的集合體并驕傲宣稱全球第一、全國唯一。不難看出,國內電視企業已經在很自覺的將自己從技術之爭中解放出來,轉而從功能上下功夫。這種做法說好聽點是另辟蹊徑、說難聽點就是不務正業。從終端市場反應也可以看出來,大多消費者對電視的所謂智能功能、云功能是持懷疑態度的,一臺擁有豐富功能的電視大多情況下非但沒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智能,反而是由于多種中看不中用的功能拖累、變成了閑置的大號遲鈍版電腦。
我們的國產電視依舊在云技術的路上漸行漸遠,而新進入電視行列的國內IT企業也同樣將重點放在了“功能”上,我們的電視似乎是功能至上、而不是技術為主了。這種接近畸形的發展規劃,也許會由于新鮮感而在短期內為國內電視企業帶來一定的好處,但從長久發展來看,拋卻核心技術轉而關注其他,注定是一條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