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平板電視的沒落一直是近幾個月業界比較關注的問題,上周日本各企業依然在為了挽回昔日輝煌做著努力,其實日企業務發展頻陷困境,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消費者的高度信賴和在市場中長期占據的領先地位,不斷侵蝕著索尼的企業文化,自滿的情緒在滋生,創新變革的精神在消減。下面我們主要來看一下索尼在上周有哪些大動作。
制定“康復”計劃
索尼最新公布的自救方案具體包括加強數碼影像、游戲、移動業務三項核心業務,并提出改變電視業務長年的虧損局面,并進一步加強娛樂和金融服務業務穩固的業務基礎,同時將進軍醫療和電動汽車電池等新的市場領域。
此項決定意味著,過去比重很大,但已經虧損多年的電視業務地位被明顯下調。據了解,在完成對索尼愛立信股份的收購后,數字影像、游戲和移動三大領域的預計銷售額在電子部門中的比重,將由2011財年的60%發展到2014財年的70%,將貢獻整個部門85%的利潤。而整個電子部門,要占到集團銷售額的75%,其地位無需多說。
索尼友達光電聯手新一代OLED電視
4月19日消息,據日本媒體報道,有消息稱索尼在與友達光電洽談聯合生產新一代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電視機事宜。索尼和友達光電均未就此置評。索尼新任CEO平井一夫上周在闡述公司復興策略時表示,他對在新一代電視技術領域的合作持開放態度。
OLED電視機難以普及的障礙在于價格。據說三星和LG的55英寸OLED電視機的價格約為10000美元(約合人民幣6.3萬元),約為同類液晶電視的10倍。能夠以極低的成本批量生產OLED電視機的廠商將獲得針對競爭對手的優勢。為了不掉隊,索尼必須投資新工廠或與第三方合作。
索尼擬投靠海信
據國外媒體報道,4月18日,日本索尼正式向海信集團提出TV業務生產和銷售合作意向。分析人士指出,索尼此舉意在擴大在中國的銷售網絡,并降低生產成本。
一個是日本最大、全球排第三位的彩電企業,正致力于扭轉彩電業務連續八年虧損的局面;另一個是中國市場彩電銷量最大的企業,正致力于推進國際化,兩者合作會擦出什么火花?
盡管索尼和海信均沒有正面確認雙方合作的傳聞,但是業內專家紛紛認為索尼與海信在彩電業務上合作的可能性相當大,或涉及彩電代工及中國三四線市場銷售的合作。
上述業內資深人士指出,即使索尼不與海信合作,也會與其他中國彩電企業合作。另一方面,也有業內觀察人士認為,盡管索尼與海信的合作凸顯了中國企業與大陸市場的價值,但還是帶有日企轉嫁危機的用意,而對于海信來說,如何平衡與索尼的競爭關系而不至于“引狼入室”,也將是一個難題。
今年以來,日本電子巨頭為使彩電業務盡快扭虧,均加大了彩電代工的比重。如夏普與鴻海結盟,鴻海將承接夏普的彩電代工訂單;此前東芝已經與TCL合作,將中國市場彩電的生產與銷售委托給TCL,東芝只在雙方合資公司中持有股份。如今索尼又有如此的大動作,看來日本電子巨頭已紛紛走上了自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