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之王”——夏普。一個號稱是液晶平板時代領導者的品牌,全球第一條六代線,使得液晶顯示告別PC,走上大尺寸的道路、開啟了液晶彩電時代的大門;全球首條八代線,百英寸級平板彩電自此誕生、巨大的產能和先進的技術令業界激情不已;全球第一條十代線、也是唯一一條十代線,從產能和大尺寸產品技術性成本控制上,以及單條生產線的投資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樹立起液晶彩電時代最高的豐碑!
然而,在夏普液晶面板從04年走向巔峰的那一刻起,隱患也被埋藏在其企業文化的最深處:自負的夏普。夏普拒絕向其他業者出手夏普液晶面板,原因是夏普液晶面板是最好的液晶面板。這一過程中,只有過很好的特例:例如國內的新科曾經拿到少量夏普面板。當新科在國內宣傳這件事情的時候,夏普卻百般“含混”此事。
而在三星七代線面板和三星索尼合資的8代線液晶面板的沖擊之下,2008年夏普失掉了全球液晶彩電市場的冠軍寶座。這個時候“夏普液晶不在為王又如何”的討論開始在業界興起。這一年,夏普向業界展示了只有2毫米厚的液晶面板,并向OLED陣營以及其它技術門類表示:液晶之后還是液晶。
秉承不合作路線的夏普,在2010年終于被十代線的巨額投資和產能壓力壓垮,向索尼拋出了橄欖枝。而與三星一直合作不甚愉快的索尼也在尋求第二個合作面板供應線路,而這的聯姻似乎成為了業界的佳話——只不過在索尼業績壓力下,此時的索尼已經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合作”是日系巨頭的自負,不真心合作也是一種自負。
日立、松下、東芝,合資建造了一條IPS技術的液晶面板六代線。對于液晶面板產業,六代線不是什么大投資、大手筆。三者的合作,理論山應該進一步深入。但是,事與愿違。09年之前的松下,一直致力于成為等離子之王,而日立等老子就是其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之一。尤其是在2006-2007年,日立持續在42寸高清等離子技術上陷入“隔行掃描”的被動路線的時候,松下認為機會已經來臨。三大巨頭中擁有二心的不僅是松下,東芝一方面在合資之中占比較小,不舍得投資,另一方面則在SED顯示技術上絞盡腦汁——只不過,后來的事實證明,東芝走了一條錯誤的路線。
松下等離子為王:2008年,松下隨著更大的等離子面板差能的獲得,終于成就了這一夢想——但是其主要競爭者,日立已經由于家電業務連年虧損力不從心;三星和LG則轉移重心到了液晶項目上;等離子也就從松下稱王的那一刻開始成為了“孤家寡人”的技術門類。市場認知度逐漸縮小、松下構建的等離子巨大產能和帝國大廈,儼然成為了一種負擔。因此,松下不得不選擇收購其與日立和東芝合資的液晶面板項目,并上馬8代線——開始了技術路線轉型。
不合作,或者合作不真心,已經是日系軍團內部不團結的表現;而內訌則是更為嚴重的“自我毀滅”。
04年到07年,作為液晶和等離子兩大陣營的王者,夏普和松下,就兩大技術以及其產品,誰優誰劣展開了激烈的論戰,甚至不惜在公開的發布會上“產品PK”。這種斗爭方式,嫣然撕破了臉皮,頗具市井味道,讓眾多文明時代的競爭者大跌眼鏡。有失水準的互相攻擊,甚至出言不遜,實實在在的展現出了各大巨頭的高傲自負,同時也將日系軍團的不團結表現的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