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彩電企業推出智能電視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了。雖然這期間,智能彩電產品從初出茅廬乳臭未干,到占據近兩成份額只用了10個月的時間,但是如果要“細究”產品的應用情況,則極為不樂觀。
據海信的數據表明,智能和網絡電視的實際有效網絡接入率只有40%。而領域業內資深人士的分析表明,長期、經常接入網絡的智能電視更是占不到智能和網路電視銷售總量的一成。是什么導致網絡智能電視“智慧”不起來呢?答案很簡單:消費者并沒有發現足夠多的“有吸引力”的應用。
時至今日,智能彩電發布會已經開過十余次。國內品牌、外資巨頭、IT新秀,大家關注的焦點很多,但卻并不一樣:三星強調多屏融合,大智能的概念;聯想則由IT背景的思路強調CPU、系統架構等方面的優勢;傳統國內品牌彩電企業更多的集中在特異性的功能——語音、手勢、健康管理方面。
這些不同發布會的特征表明,還沒有一個廠商能夠推出一種“大而全”的智能電視機產品,智能電視還沒有告別以往的“功能性”產品,逐步革新、小打小鬧的思維模式。彩電企業在智能電視機上,并又有形成屬于IT的思維模式,而是局限在傳統模擬技術平臺下的“機械化思維上”。
智能電視是一個平臺型產品——這應該是智能彩電最基本的特征。通過一個通用的計算平臺和OS接口,能夠提供多種功能的APP程序適用環境,進而實現具體功能的無線拓展性。這也就是強調,語音電視、手勢電視、多屏互動電視、健康管理電視不是什么新產品——他只是普通的智能電視安裝了相應的軟件而已。
如果廠商像目前這樣,將一款裝配了新功能軟件的產品就作為“新技術、創新產品”銷售,消費者自然會在購買電視后,失去對“智能”概念的激情,也不愿意“不斷的上網玩智能”了。
如果在模擬電視技術,機械化創新時代,電視機實現逐行掃描(創維那句經典廣告語:健康的不閃的),或者擁有了一個畫中畫功能自然是“巨大”的創新。因為這涉及到全新的主機電路的設計、軟硬件的全新開發。但是在智能電視時代,一個新功能往往主機電路、硬件構造沒有變化,基礎OS平臺沒有變化。出現變革的只是一兩個具體的程序、一些功能輔助性的配件(例如,手勢電視需要攝像頭,健康電視需要傳感器)。這種變化發生在彩電的外圍,而不是內涵上;這種變化更是可以由第三方企業在智能平臺上,應用通用接口開發出來,而不必須指望彩電企業的創新。這種不同,正式智能電視本質的體現了。
因此,智能電視的真實應用,與產品的暢銷是兩個概念。
彩電廠商必然是有動力大力推動智能電視產品市場的。其一,這種產品成本更高、概念也更新奇,所以利潤也更高。其二,智能電視成本高,自然可以拉動銷售額增長。其三是,彩電是長壽命、大家電,消費者擁有超前購買的意識,即便一些暫時不用的功能,也會有很多消費者愿意“買單”。其四,彩電企業需要創新、大家都在主打智能概念,不會有那個品牌甘于落后,智能是一個品牌形象的象征。第五,智能彩電多了(像三星,多一半的新品電視都是智能產品),消費者不選擇智能的余地很小,周邊親戚朋友都選智能電視,不選會“不好意思”。第六,智能電視的確還有些新功能……除此之外,甚至還有很多的理由來支持智能電視的流行。但是這些理由中,除了智能電視“的確有些新功能”這個外,其他都和“真實的應用無關”。
那么,智能電視如果大規模創造實際的應用價值,需要哪些條件呢?答案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第一,大量的可選的APP程序;第二,更多的內容企業的介入;第三,更多外圍設備廠商的介入(例如輸入、控制設備、硬件安全和保密設備);第四,彩電所屬的廣電領域的“內容政策”和智能手機、PC電腦所屬的網絡領域的“有關政策的接軌”。
智能電視的核心應用必須依賴于網絡平臺。傳統網絡企業的介入是智能電視大規模應用的核心。例如,網絡游戲、網絡咨詢、網絡互動、網絡社區、網絡購物,甚至是網絡政務等。這些都是智能電視可以,也應該承載的功能。然而,現實的情況是,互聯網企業對于智能電視還處于觀望階段:這是由廣電和互聯網天生的壁壘造成的——這也不是國內的特例,國際上智能電視的推廣同樣存在此類問題。
正是由于真實的應用沒有得到這些應用的主應該的提供者,網絡企業的支持,智能電視平臺不得不停頓于現有的“機械思維”。彩電企業的本質是硬件制造企業,這些企業不占有“內容”,同時在軟件開發商也并不“強悍”。這就決定了,以彩電企業為中心,能夠提供的網路智能電視的應用“數量有限”。這就像傳統的機械技術,應用有限,且多數不好用,這也就怪不得這類電視的實際長期有效網絡接入比例停留在十分之一了。
面對智能電視現有的困境,彩電企業需要做的工作依然很多。不僅包括開發出一兩款“示范性”的應用,更要和互聯網內容企業加強合作,推動互聯網內容企業進入智能電視市場和平臺;同時也需要在“外設”方面發揮積極的領導作用,與傳統IT外設和游戲外設企業,甚至金融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為智能電視提供更為廣泛的應用界面和手段。
做好以上工作的本質,是要求智能電視企業真正成為“平臺型”的開發者。
平臺型的智能電視企業擁有三層含義:第一,智能電視是一個計算平臺、計算機軟件技術平臺、網絡內容體驗平臺,更是一個開發性的技術平臺、廣泛兼容性的標準界面平臺。第二是,智能彩電企業本身是一個平臺,智能彩電企業應以產品技術為中心,成為內容、服務、配件外設企業交流、合作的組織平臺。第三,智能彩電行業也要有平臺意識,不同廠家的智能彩電理應具有“產品差異性”(這是競爭的需要),更應具有產品兼容性(這是應用體驗的需),甚至這種兼容性還要跨越到網絡設備、通信設備、電腦、手機等更廣泛的領域——在智能時代,彩電企業應是一個共同的“智能推動者”的聯盟體,具有著比以往更廣泛的合作基礎和共同利益。
智能彩電產業的瓶頸在應用,應用企業難介入的平靜在平臺。智能電視真實大規模應用的基礎不是“精”,而是多。只精不多的現有應用選擇,APP市場,是智能彩電應用的最大障礙。“路漫漫其修遠兮”。智能電視產業雖然已經打開了一扇嶄新時代的大門,但是距離真實的普及依然還有很遠的路途,需要業界同仁“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