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OLED顯示技術在平板電視上的應用已經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隨著三星和LG8.5代線量產計劃的逐步推進,OLED電視機將很快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對比LCD液晶電視的普及速度,這種被稱做“終結者”的夢幻顯示技術,OLED電視的普及效率將達到LCD產品的兩到三倍。
OLED電視的出現、發展和普及,必然給本土電視產業帶來很大挑戰。就如同此前LCD電視的普及過程,國內電視企業也紛紛經歷了數次盈利、虧損的波折,尤其是在上游面板產業上,直到2011年才實現8.5代線的量產。
從技術體系、工藝和產業布局上,OLED面板線將主要來自LCD線的改造:二者同樣屬于薄膜半導體產業,亦都屬于顯示產業,采用LCD線改造OLED面板線復合液晶產業升級發展、和電視產業升級發展的趨勢。這也是目前三星、LG加快OLED產業布局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星和LG是較早布局LCD液晶面板線的企業。早起生產線基本已經收回大部分投資,一部分設備也進入更新期、或者大修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將其轉產新型的OLED產品,能夠以更高的價格銷售產品,從而使其市場線利潤最大化。事實上,在三星將舊的LCD生產線部分改造成OLED面板線的同時,其LCD線原有專屬設備正在準備在大陸蘇州設立一條"半新"的LCD8.5代線。
奧維咨詢平板研究中心副總經理李秋緯認為,OLED的生產是建立在LCD基礎之上的,在既有設備基礎上進行升級,是可以生產OLED的。這種做法更經濟,也是全球范圍內的通行做法。"其實只有具備生產LCD能力的廠商,才能去生產OLED。"
OLED產業的這種規律也決定了,我國大陸地區LCD面板起步晚的特點,將“拖累”OLED面板產業的發展。相對的那些在LCD面板線投資較晚的企業,如果跟近三星等企業則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改造現有的、較新的LCD面板線;其二是建設全新的OLED面板線——這兩種方式都會造成后起LCD面板企業投資OLED更大的"資金壓力和風險"。
但是,OLED面板產業是未來的顯示產業的核心,作為全球最大的電視制造國,我國應該,也必須掌握OLED大尺寸面板產業的相關技術,并建立起現代化的制造能力。
就OLED基礎理論和專利而言,主要掌握在美國和英國企業手中。但是,在產業化的工藝技術方面,日本和韓國企業則起步較早。其中,三星更是通過近10年的努力,逐步成為了OLED專業持有數量最龐大,尤其是在大尺寸技術方面最為成熟的企業。
DIGITIMESResearch資深分析師兼副主任黃銘章指出,TFT-LCD面板最主要的成本在于包括背光模組及玻璃基板等項目的材料成本,約占面板生產成本的65%,固定資產(主要是設備)折舊攤提只占15%~18%。而AMOLED面板的生產成本中,材料成本超過4成,固定資產折舊攤提亦約占4成左右。因此,對于AMOLED制造商來說,如果能與設備商及材料商密切合作,將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超越競爭對手。這正是日韓企業的優勢。SMD在材料供應方面,三星集團內的第一毛織比較領先。在設備廠商方面,韓國當地廠商SNU、SFA,以及APSystems都較為先進。此外,LG化學本身在AMOLED材料方面也具競爭力,并已協助其協力廠商周星(Jusung)開發AMOLED生產設備。
相對而言,臺灣企業則在基礎儲備和產業鏈完整性上不如日韓。技術和上游設備方面對日本的依賴很大。臺廠的思路是加強與日本材料與設備供應商合作,或進行專利技術授權、合作生產部分尺寸AMOLED面板,以加速提升競爭力。這也是最近傳出索尼和友達共同開發OLED項目的重要原因。
大陸企業中,京東方亦有220億的鄂爾多斯第5.5代AM-OLED項目,然而業內認為,這個投資200多億元的新項目,卻不得不面臨技術專利、產業配套和未來產能放大帶來的盈利壓力等大問號,同時在資金上也困難不小。此外,成都長虹虹視、昆山維信諾、順德彩虹等在中小尺寸OLED領域布局,廣州創維華工、順德彩虹也開始建設4.5代中試線。
我國OLED面板產業的主要問題一是技術、二是配套、三是資金。事實上,第一、二點的本質也是資金。著名家電專家羅清啟認為,當下韓國企業是要在OLED的材料、裝備、面板與整機等環節中跳脫出"日本技術"的框架,這與韓國政府大力支持企業投資OLED不無關系。另一位國內電視技術專業劉步塵也認為,國家應該在"資金"問題上大力支持民族面板業。
目前在OLED體系性的技術上,日韓各成一派,臺灣所有勢力但是不得獨立,大陸基礎更差一些。而在投資實力上,韓國企業占盡天時地利人和。技術上并不落后的日本,則由于近年來的顯示和家電產業巨虧、日元升值,處于投資疲軟期。同時,由于LCD面板業務的虧損,臺灣面板企業也在尋求OLED項目上的合作者。這種局勢顯然有利于臺灣企業連日制韓,也有利于大陸企業依托市場層面的關系補充前期技術和配套投入的不足。現在,國內OLED產業最需要的是迎難而上的勇氣,切不可擁有“LCD液晶壽命還長久”的“妥協”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