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在蘇寧店慶優惠活動之際高調發動的價格戰,已被事實表明只是場鬧劇,口惠而實不至,口水噴過之后,人們發現其大家電并未全面降價,更未降至蘇寧價格之下,許多看起來挺誘人的價格也處于無貨狀態;曾經被期待的雙方輪番降價直至零的荒誕劇場面沒有出現,倒是劉強東用他的表演功夫又一次為自己贏得了眼球。
蘇寧和京東所祭出的最低價許諾本來就是老套的營銷噱頭,不具有多少實際約束力,更不會像看上去那樣會引發輪番降價,假如消費者跟他較真,他大可質疑對方標價是否真實,是不是有貨,即便你出示發票,也可以內部交易嫌疑為由要求提供更多證據,實在沒轍了他還可以耍賴說對方沒有像我一樣附送一把起子,如此種種麻煩足以打消多數較真念頭,而只要將此過程拉得足夠長,輪番降價局面即可避免。
爭斗分兩種,一種是為當場制服對手,另一種則動機復雜,或炫耀武力、嚇阻對手,或改變觀眾看法,或贏得支持與合作者;在后一種爭斗中,往往是力量較弱的一方會顯得更積極主動、興奮異常、上躥下跳,這一點上,動物、人類、企業和國家頗有相通之處,博弈論里將弱方的此種做派稱為“邊緣策略”。
劉強東的口水表演,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營造了電子商務強勢逼境,傳統家電商風雨飄搖、被動應戰的氛圍,不過細心的人們卻發現,這場爭斗也恰恰暴露了京東在大家電業務上的弱勢:不僅品種型號比國美蘇寧少得多,發貨速度和安裝服務也遠未達到地面店的水平,而他掛在嘴邊的價格,事實也表明實在沒多少潛力可挖了;原因不難理解,京東與制造商尚未建立緊密關系,拿貨能力還很差,據說經常需要從國美蘇寧調貨,地面服務也依賴于他們。
家電價格戰背后的產業變遷
不過“美蘇”也并非沒有軟肋可擊,前些年的高速擴張把資金鏈繃得太緊,國美已因此經歷了內亂,差點喪失獨立性,蘇寧目前的負債狀況也很危險;同時,他們又面臨電商所帶來的價格壓力,不得不在物流和在線化上維持巨額投入,處境頗為險惡;所以京東這次挑釁,雖在業務上沖擊不大,卻在資本市場上惹起一陣風波,起到了門前放炮后院點火的效果。
撇開這場短期價格戰的彌漫硝煙,家電零售業的產業結構未來將如何演變,或許更值得我們思考;當初家電得以從百貨中分離出來,成就如今國美蘇寧這樣的單層次零售巨頭,首先是因為它對安裝維修服務較為敏感,需要較強的地面配套企業,其次是對庫存與資金周轉率的要求與其他百貨頗為不同,所以當它的品種多到足以支撐一個獨立零售網絡時,便順理成章的分離了出來,問題是,“美蘇”在這些方面所建立的優勢,能否在電子商務大潮中保存下來?
這里其實包含兩個問題,首先是:家電零售是否需要向電子商務全面轉型?這個問題看來“美蘇”都已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即便他們之前曾有過遲疑;“美蘇”的三大資源中,制造商關系是靠銷量維持的,一旦電商的銷量達到同等數量級,便足以繞開“美蘇”而直接從制造商拿貨,而物流系統則是電商本來就要重點建設的,盡管現在還沒達到“美蘇”的配送效率,但未來必定超出,唯一剩下的將是地面服務,但假如電商最終獲得壓倒多數的銷量,地面資源只能讓他們成為電商的外包安裝隊,所以向電商轉型已是迫招。
第二個問題是:專業家電電商能否在綜合類電商的競爭下獲得生存空間?亞馬遜靠圖書音像起家,如今已是綜合電商巨頭,為綜合模式樹立了成功典范,或許正是受這一榜樣的激勵,分別以3C和圖書起家的京東和當當,也在全力向綜合化發展;理論上,綜合化可以讓單一的物流配送體系發揮出更大的規模效率,但也可能,家電的特殊性使得將它分離出來會讓物流系統更有效率,究竟哪個更好,只能由實際的成本曲線來回答,特別是物流系統規模經濟臨界點的位置,考慮到地理、運輸、資源和營商條件的巨大差異,美國的成功范例并不能證明它在中國的前景,在成本細節未明之前,雙方都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