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智能、云、3D,這些用于描述電視新功能的詞匯,在各大賣場或者廠商廣告中層出不窮、屢見不鮮,特別是奧運會的催生效應,更讓電視產業呈現出花團錦簇般的熱鬧。然而如果冷靜下來仔細分析,則不難發現,在看上去繁華熱鬧的背后,電視產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寒冬。
前五月銷售下滑兩成 電子巨頭持續虧損
在發展之初,平板電視憑借著與傳統CRT或者背投電視完全不同的使用體驗,在2005年-2008年之間迅速成為市場上最炙手可熱的明星產品,并且在短期內完成了從推出到完全普及的過程。即使在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洗禮,全球平板電視的出貨量仍然保持持續增長。特別是2010年,對于中國平板電視產業具有里程碑般的意義:當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平板電視制造國,出貨量達到9529萬臺左右。
然而,古語有云:“日中則移,月滿則虧”,在經歷了2010年的輝煌后,平板電視市場在2011年首次因需求不振出現了萎縮,中國一線城市的彩電市場增長也首次出現下滑。
進入2012年,這一趨勢更加明顯,據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與奧維咨詢(AVC)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前5月,國內市場內銷彩電量價齊跌,零售規模1470萬臺,同比下降12.9%;零售額516.4億元,同比下降19.9%。其中,液晶電視銷量為1331.9萬臺,同比下降9.5%,銷售額為466.6萬臺,同比下降18.7%。而根據海信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Q2毛利率僅為16.3%,連續兩個季度環比下降,顯著低于2011Q4的23.0%及2012上半年的毛利率為17.8%,而此前市場的普遍預期是2012全年毛利率在21%以上。
與市場萎縮相輔相成的,是電子巨頭們的日子也越來越難過。日本電子巨頭索尼公司此前發表報告稱已連續四年虧損,2011財年(截至2012年3月31日)凈虧損5200億日元(約合64億美元),創公司成立以來最高虧損記錄。而比虧損更可怕的,是索尼這次面臨的危機異常嚴峻的。1994財年索尼也曾出現巨虧,但那是因為電影業務不振,但時主營業務電視銷售仍十分堅挺。而此次索尼營收出現巨虧,主要是其主營業務電視銷售導致虧損2300億日元(約合28億美元),而且電視業務連續8年虧損。業內人士認為,索尼電視業務“已經患上慢性疑難病”,短期內無法醫治。
日本另一電視大廠夏普同樣危機重重。2012年財年第一季度(4月-6月),受液晶面板事業不振影響,夏普最終赤字預計在1000億日元(約合12.7億美元)左右,而面板虧損主要源于日本國內電視市場急劇萎縮,電視單價大幅銳減。為重建夏普經營水平,夏普將不得不通過裁員途徑來實現,預計將在全球以提前退休的方式裁減數千名從業員工。
同樣通過裁員來飲鴆止渴的還有另一大電子廠商松下。數據顯示,2011財年,松下電器公司虧損首次高達近100億美元,并在過去四年間一共虧損超過150億美元,市值縮水80%。新任總裁津賀一宏表示,將削減公司運營成本,可能將把總部的員工數從7000人左右削減至幾百人。松下由此上演了日本制造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裁員。
日系廠商舉步維艱,后來居上的韓系品牌也遭遇到了相同的困境。自2006年三季度首次成為液晶電視全球占有率第一之后,已經連續5年保持全球市場份額第一的三星電子,在中國這個最具發展潛力的市場上卻并不得意。中怡康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4月,三星電視在中國一級市場的零售額下滑了29.59%,二級市場下滑26.34%,三級市場下滑22.84%,四級市場下滑幅度最大,高達36.17%。
平板普及基本完成 新技術難促進產品換代
對于電視行業最近兩年所呈現出的衰退,其實并非多么出人意料。事實上,早在2009年,一線品牌就已經紛紛停產CRT電視,到2010年5.1過后各廠家的CRT產品線基本上處于清理庫存狀態。而根據數據顯示,同樣是在2009年,平板電視的零售量占比達到80%,零售額占比超過95%,平板電視在市場消費形態上已經為彩電行業的絕對主流,這說明平板電視在那一年對CRT電視的市場替代已經基本實現。換言之就是,市場已經沒有給銷量留下太多可以帶來跳躍式發展的基礎,市場萎縮從那時起就已經成為必然。
在此之后,雖然2010年依舊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但這已經基本屬于飛速發展后的余波淼淼。即使這其后LED開始興起,也難以再呈現出2009年之前的換購熱潮。期間道理不言自明,LED帶給消費者最直觀的改進是機身厚度從LCD時代的10cm縮減到只有2-3cm,然而這樣的縮減與之前LCD從之前CR時代T的50cm降至10cm左右所帶來的沖擊力已經無法相提并論。至于LED在環保節能、畫質表現等方面的優勢,更不屬于可以第一眼直觀帶來的感受,無法調動購買欲望。換句話說,就是在LED替代LCD成為廠商的主打以后,消費者在新購買電視時毫無疑問會優先考慮前者,但指望兩三年前已經購買了的LCD的消費者迅速將起更新換代為LED,顯然不現實。
值得一提的還有3840×2160的物理分辨率的4K2K超高清。其規格無論是水平方向還是在垂直方向,都是現有1920×1080分辨率的2倍w,而總像素數量達到了800萬以上,是全高清的4倍。目前夏普、東芝、三星、LG等公司都展出了各自的超高清電視產品,國內廠商也在積極跟進。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卻是在全高清節目源都尚未普及的今天(比如國內的絕大多數的電視臺放送的依舊是DVD規格的480線節目),4K2K分辨率產品至少還需要3-5年時間才能成為主流產品。
實際上,百姓家電網經過隨機抽樣調查發現,主流電視受眾(指每天固定收看電視節目2小時以上的消費者)對于電視節目源的清晰度并沒有太高要求。而即使是相對較為潮流的年輕人,在節目的時效性與畫質清晰度之間也往往趨向于前者(即第一時間看到最熱門的節目比畫質清晰更重要)。對此,百姓家電網總編楊帆表示:“4K2K雖然是未來毫無疑問的技術趨勢,各國內外廠商對這一類型了產品也投入了巨大的熱情,但片源和老百姓的觀看習慣決定其還無法在短期內成為救市的良方。”
電視淪為客廳擺設 智能、3D泡沫破裂
曾幾何時,看電視是人們休閑娛樂的首選方式。然而,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以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出現,傳統的一家人飯后圍坐客廳看電視的情景也日漸稀少。即使許多電視節目依舊收視火爆,但收看方式卻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曾經作為主導客廳娛樂生活的電視現在卻淪為擺設。行業機構艾瑞咨詢的數據顯示,北京地區電視機開機率從2009年的70%下降至30%。電視觀看人群的年齡結構也開始“老齡化”,40歲以上的消費者成為收看電視的主流人群。
無獨有偶,近日NPDDisplaySearch發布的一項針對14個地區市場進行的全球電視消費者換機調查報告顯示,使用平板電腦(iPad和安卓系統掌上設備)收看電視及視頻節目的消費者人數已增加一倍之多。而除了平板電腦,消費者也使用其他電子設備收看電視及視頻節目,例如筆記本電腦、智能電話、MP3播放器等觀看電視及視頻節目,使用電視的比率正在逐漸減少,電視正成為類似于家具的客廳的擺設。
如何把消費者重新拉回到電視旁邊,毫無疑問是電視廠商當前的首要問題。不少廠商的負責人都表示,智能電視的出現會重新吸引年輕消費者。然而事實上,情況并不樂觀。因為智能電視的最初關注者是一群注重潮流、注重娛樂的消費者,可其智能功能在實際應用中卻未能讓這批消費者滿意。問題頻出的智能功能使得這個剛剛看起來新鮮、潮流、便捷的模式不那么如人所愿的好用。以至于不少消費者購買了智能電視或者所謂云電視之后,卻發現這些新產品的特殊功能沒發揮出來,仍然將只能當做普通電視來用。
隨著《阿凡達》的熱映,3D成為與智能、云并列的當前平板電視三大概念之一,甚至已經有國內廠商將其作為電視的基本功能配備。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消費者對3D的興趣正在消退,業界對3D功能大肆炒作的泡沫已經開始破裂。3D在電視領域的應用前景艱難,是由于3D節目源及觀看方式的限制,許多消費者不愿佩戴3D眼鏡,或者是擔心視力受到傷害,以及不愿支付額外的費用。此外,由廠商表示對裸眼3D功能也不看好,這表明3D應用很難推廣的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即便消費者不用佩戴討厭的眼鏡,3D效果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也在消退。
節能補貼難救市 電視產業未來撲朔迷離
如果我們將電視產品的發展按照時間順序排一條縱貫線,就可以看到,所謂創新研發力度乏善可陳導致產業不振的說法有失公允。畢竟在短短兩三年的時間里,整個行業就迅速完成了從LCD到LED,從簡單的單一功能到云端化、智能化、及3D化的過渡,新概念新特性甚至讓消費者有些應接不暇。而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三到五年,整個產業還會向超高清、OLED化轉變,但是所有這些卻依舊無法讓電視市場再現榮光。
在這樣的大前提下,政策上的扶植就顯得非常必要且有效了。事實上,家電下鄉、以舊換新,再到如今的節能補貼三輪政策下來,對于電視行業來說無一例外是利好消息。然而在經歷過前兩項所帶來的明顯銷量提升后,節能補貼已經成為家電賣場中最為熱門的關鍵詞,但在家電賣場當中呈現出“一頭冷,一頭熱”的局面:一方面,廠商大打“補貼牌”,各種名目繁多的促銷紛紛借搭“補貼”的順風車;而另一方面,消費者雖然抱以更多的關注,但積極性并沒有表現出特別的熱情。從國美、蘇寧方面反饋得來的信息現實,6月1日節能補貼實施之后,電視產品的整體銷售情況小幅度上升,但并未到“暴漲”的階段。而這樣的增幅如果拋開節能補貼的因素,歐洲杯以奧運會所引發的電視收視熱潮期似乎更說服力。由此可見,政策所帶來的真正拉動作用尚未顯現。
百姓家電網總編楊帆認為,電視行業所面臨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所形成,究其原因也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說清。在廠商層面,這一領域的技術發展已經超出消費者的實際需求。“最好的例證是全高清電視的普及,我們都知道,在國內全高清信號放送尚未普及,而用當前主流的平板電視看480線的有線節目,多少有些殺雞用了牛刀的意味。”楊帆說,“再比如炒作得沸沸揚揚的智能電視、3D電視,其實在消費者的實際應用中使用率都不算高。”
而另一方面,對于現在的觀眾而言,網絡設施的改善及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的普及讓他們可以更方便、更自由的無障礙觀看自己喜歡的視頻內容,而不再僅僅局限于守在電視機前。所有這些因素都讓電視產業在短期內不太可能出現大的轉機,甚至可以大膽預測,在未來電視行業將出現比較明顯的優勝劣汰。就如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的那樣:未來十年中國電視品牌不會超過三到五家。
大浪淘沙、風過流云,在度過了發展的黃金時代,進入殘酷競爭中的電視產業,誰將就此消失,誰又將脫穎而出,我們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