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CES(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全球彩電巨頭中的前四位都展示了基于下一代顯示技術OLED技術的大尺寸平板電視產品。這一現象預期著,下一代顯示技術對現有液晶為主的彩電顯示產業的替代進程,可能比早前的估計更快。這使得更多的“專家”更為擔心國內紅火的液晶面板投資項目的“錢景”問題。其中,就包括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
1月11日,郎咸平在新浪微博,用蘋果手機客戶端,發布了如下評論:京東方和TCL分別投入600億和245億開發8.5代液晶面板,再加上三星蘇州廠,創維,熊貓等品牌,中國液晶面板業就像兩年前的光伏行業一樣以大躍進方式飛速發展。其結果必然導致嚴重產能過剩。更可怕的是三星斧底抽薪的發展新一代有機液晶面板。三星新面板一旦上市,中國幾千億液晶面板行業將重蹈光伏覆滅的覆轍。
作為華語界最具有人氣的經濟學家,郎咸平的任何發言都具有強烈的市場影響力。尤其是對于股市、投資,這類主要是“非行業內”人士參與的經濟過程,會產生明顯的“擾動”作用。對于知名專家的言論,往往讀者愿意相信、愿意認為這些結論都是“深思熟慮、科學論證之后的產物”。從各大媒體對此條微博的轉載、評論數量上,這一點可以得到很好的證明。
但是,作為行業外行人的郎咸平對液晶面板產業的評論真的那么“正確”嗎?筆者認為,郎先生觀察到的“事實”都沒有問題,但是兩個“結論”卻下的非常輕易!
國內液晶面板產業的總投資規模是多少?這個數據難以統計。但是,作為業內人士卻可以通過“抓大頭”的方式,確認基本的投資規模。
國內已經有建成的液晶面板高世代線四條,分別是京東方北京8.5代線、合肥6代線,中電熊貓南京6代線,華星光電深圳8.5代線。以上四條線總投資超過700億。在建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線包括,蘇州三星、廣州LG、合肥京東方至少三條8代線,總投資不低于600億(其中三星和LG為韓國線改造搬遷,成本略低)。規劃中的高世代線,至少包括南京中電熊貓8代線、成都長虹8代線,總投資不低于550億元。
除了以上高世代液晶面板線外,國內的顯示面板投資還包括低世代液晶面板線,例如龍騰光電5代線;低世代OLED線,例如成都京東方4.5代線(液晶面板線改造而來,已經量產)。這些生產線的投資總額也不小。比如,京東方在建鄂爾多斯OLED 5.5代線總投資就高達220億元。
因此,國內顯示面板產業的總投資規模(含建成、在建和規劃)至少超過3000億元。對應32英寸液晶單元產能更是超過1億片。有如此的投資規模,在顯示面板產能上,數年后國內將可以超過日本,與韓國臺灣平分秋色。
除了國內產業的大舉投資外,郎咸平確認的另一個面板產業的發展事實是“OLED”的崛起。
2012年,三星和LG在CES展會上首次展出了55英寸OLED面板。該年度中,LG已經推動OLED彩電產品在歐洲市場上市銷售。2013年CES展會上,展出OLED電視的企業增加到四家。甚至,此次展會,三星和LG還展示了大尺寸的弧形OLED面板和彩電技術,向人們演示了全新的彩電產品概念。結合此前國內京東方也展示過40寸級別的OLED試制面板,似乎全球主要面板企業都已經將OLED產品作為最終發展方向。
2013年CES展會透漏給業界的消息,還不僅僅是巨頭們都在投資OLED線這么簡單。2013年CES展會上,所有彩電企業的核心展品都包括4K電視。該技術產品無論是液晶還是OLED顯示技術,幾乎都采用了金屬氧化物薄膜晶體管背板——這說明OLED面板成熟發展,最需要的關鍵技術之一,“高電子遷移率”TFT結構大型化量產技術已經全面解決。
而在OLED面板試制的另一個關鍵工藝技術,OLED材料涂覆上,也有新的突破。除了此前三星等企業主要使用的蒸鍍技術外,松下特備提到自己的OLED顯示產品采用了新型的3D打印技術。3D打印在OLED制備上的應用,可以降低成本、提升成品率、并支持更大尺寸的基板。該技術被認為是OLED廉價普及的最好的“候選技術方案”。
從生產市場建設上來講,OLED顯示產業的推進也超乎人們的意料:三星、LG、京東方、友達、奇美都已經實現4.5代線的量產,部分企業建立起5.5代量產線。華星光電則在實驗4.5代量產線,松下有6代線試驗線的規劃,LG已經實現8代試驗線的連續運行,三星也在實驗8代試產線。
從背板角度看,夏普液晶線已經全部完成金屬氧化物改造;友達在6代線和8代線上實驗金屬氧化物TFT技術;奇美的進度不落后于友達;京東方則在新建合肥8代線上直接引入金屬氧化物技術;三星和LG在該技術上的積累也非同一般,已經實現全面的突破和部分量產。
種種信息都表明,顯示面板業向OLED技術演進的步伐在不斷加快。
基于國內面板投資的巨大和躍進,以及OLED替代前景的日益顯現,郎咸平先生對國內面板產業提出了兩個結論:“(躍進大投資)其結果必然導致嚴重產能過剩。更可怕的是三星斧底抽薪的發展新一代有機液晶面板(實際為OLED,有機半導體面板)。三星新面板一旦上市,中國幾千億液晶面板行業將重蹈光伏覆滅的覆轍”。但是,筆者認為這兩個結論無一能站住腳。
全球性的面板產能過剩論由來已久。尤其是在2011年到2012年初,連續五六個季度的行業性虧損,更是加深了人們對液晶面板產能過剩的擔心。據悉最艱難的2011年底到2012年初,夏普十代線開工率只有不足50%!
但是,面板產能過剩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是持續的還是短暫的,卻沒人能在2012年初給出結論。隨著2012年年中,第三季度全球面板產業的產能的回復和部分產品價格上漲勢頭的形成,人們對于面板過剩的短暫性和相對性才有了科學的認識。
實際上,顯示面板的需求市場非常巨大:液晶電視替代傳統CRT電視的進程依然沒有在全球范圍內完成;平板電腦等新型消費產品大量消耗了面板產業的產能;臺式電腦和手機顯示屏幕的大型化,使得即便這兩個行業銷量原地踏步,其對面板行業產能的消耗也在增長,而實際上電腦和手機的全球銷量也在增長;新興經濟體經濟的發展為顯示產品消耗提供了新的空間;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拓展了顯示產品在商用領域的應用范疇……
與這些長期性的增長性市場因素相比,2011年到2012年初的液晶面板行業性虧損更有特殊的經濟背景:金融危機的影響。尤其是日本夏普的巨虧,與其國內勞動力成本、電力成本、運營的其它成本較高、日圓不斷增值、夏普對自身彩電銷量下滑估計不足等內外部原因都有關系,而不是簡單的“行業過剩”的產物。可以對比的例子是,在所謂有史以來最困難的一個財年(2011財年),三星液晶面板業依然實現了盈利。
液晶面板產能是不是過剩,隨著國內面板企業的投產會不會更過剩,是一個難以給出確切結論的話題。但是,全球顯示市場總體需求依然在增長的事實,足以支持一部分新的投資。此外,考慮國內投資的市場前景,還需要考慮國內市場的需求狀況。
目前國內彩電制造業是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消耗行業。同時,國內手機、PC制造業,也是全球消耗液晶面板僅次于國內彩電業的兩個行業。而國內液晶面板的實際自給水平還不足三分之一。也就是,單獨考慮國內市場的需求,本土面板產能還有巨大的缺口存在。
同時,即便是全球液晶面板產能過剩,也不應該就認為國內企業的投資會付之東流,國內面板企業會虧損。產能過剩行業的本質競爭是成本競爭——這是最基本的經濟規律。誰的成本低,誰就最能夠在產能過剩時期掌握市場定價權,并能最終生存下來。這一規律有利于國內下游產業發達、綜合制造成本低的液晶面板產業的發展。
對比郎咸平提出的光伏產業,可以發現國內光伏產業的根本問題不在于產能過多,而在于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打破了基本的自由競爭規則:國內廉價產品被高額征稅。這恰恰說明國內光伏產業是有競爭力的。如果歐美日,不保護性的征收關稅,那么倒掉的就會是這些國家的光伏、太陽能產業。
當然,飛速發展的國內面板產業和彩電產業,也可能最終受到同等的“貿易保護措施”的競爭限制,而出現行業性困難。但是這種假設不應該成為,自己限制自己發展的理由。“不能因為害怕自己強大了遭受制裁,就放棄發展的權利”。
郎咸平先生對國內液晶面板業的擔心,還來于三星等主導的OLED產品的替代作用。這種擔心,在今年CES展會上OLED大放異彩之后,已經變成很多人的觀點。但是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士必然都是面板業的外行人。
OLED產業的發展是以液晶產業為主的。OLED生產線在規劃上與液晶線基本相同,設備50%以上通用,背板技術體系則完全一樣。成都京東方4.5代OLED線就是在液晶面板線的基礎上改造而來;三星和LG目前的8代實驗線和規劃中的量產線也全部都采用液晶線改造的建設規劃。
近年來液晶顯示技術最大的進步體現在4K產品上。4K產品需要液晶面板的背板TFT采用新型的更高電子遷移率的材料。這種材料和工藝主要是低溫多晶硅和金屬氧化物技術。這兩者也是OLED面板必備的基礎材料和工藝技術。國內京東方合肥8代線就直接采用金屬氧化物TFT,為未來向OLED過渡,以及出產更先進的液晶面板奠定了技術基礎。
不僅如此,國內面板業也沒有放棄對OLED的投入。京東方新建鄂爾多斯5.5代OLED線;華星光電建設4.5代試驗線、維信諾和彩虹集團也在推進低世代OLED線的建設。國內面板業在低世代線上已經全面終止液晶線的建設和投資,新投資全部用于了OLED相關領域。
以上事實都說明,國內面板業在OLED這個大方向是沒有分歧的。但是,為什么國內面板業在看準OLED的時候還在加大LCD液晶線建設的投入呢?
首先,液晶線建設不會和OLED線建設有沖突。液晶面板線大多數設備、規劃都和OLED通用,建設液晶線就是為未來改造OLED線完成第一步。第二,OLED量產技術還未成熟,國際巨頭、技術先進的企業都沒有解決好量產的關鍵技術問題。國內企業現在冒進OLED的技術風險比建設液晶面板線的更為巨大,同時也面臨“無米下鍋”的產業環境。第三,國內顯示行業的發展需要面板的支持,面板產業不能采用簡單等待OLED成熟的策略而無所作為,建設液晶面板線是唯一選擇。第四,即便OLED面板線未來技術成熟了,其建設成本之巨大則達到液晶線的2倍,而由液晶線改造則可節省近半的投入,因此從投資的角度看,首先以成熟技術建設液晶線、量產、回收部分成本,在改造成OLED線符合投資風險控制的原則。
據公開資料表明,LG三星等準備建設的OLED 8代線即便以液晶面板線改造,投入依然達到28億美元。而如果單純新建OLED線則投資在60-70億美元。對于一個企業要形成產業規模,就必須投入至少三條這樣的生產線建設。試想一下,如果國內產業界沒有液晶產業的積淀,而直接投資OLED那么整體的資金壓力將會放大數倍,其市場前景更不為樂觀。
大力建設液晶面板線,然后在向OLED過度,這符合面板產業技術發展的基本規律,是全球通行的做法。即便是今天國內在液晶面板上的投資看起來異常巨大和集中,也只是說明產業同仁在彌補與面板制造發達地區的“歷史”欠賬。輕易的將此理解成,可能導致產能過剩,或者與OLED技術發展潮流不符,都是片面不科學的觀點。
對于國內液晶面板業的大規模投資,批評的聲音很多。其擔心的問題,除了郎咸平先生的過剩論、落后論,還有針對京東方等的不賺錢論、針對華星光電的技術落后論等等。
對于這些批評,產業界是歡迎的,也是虛心接受的。典型的例子是,在京東方、華星光電和三星、LG8代線項目后,國內尚沒有真正開工的新8代線。南京、成都等地的觀望情緒,中央決策審批的嚴謹程度都在增加。
但是,在接受這些批評意見的同時,液晶面板行業也需要國內同仁能夠設身處地的為從業企業思考一下,不要只是批評,也要有好的建議。
國內面板產業的基本處境是什么呢?缺乏投資資金;技術上落后國際巨頭;配套上依賴國際市場;產能規模不占優勢;基礎研發實力不敵外資企業、研發隊伍多數屬于剛剛組建不久;國際巨頭充分利用先入優勢欺壓國內相關產業;本土彩電、電腦等企業對于采用本土面板尚存顧慮……等等
可以說國內面板產業面臨的客觀市場條件,除了國內自身市場需求大之外,別無優勢。而在主觀環境方面,技術積累、研發團隊、資金實力、甚至管理水平也都處于劣勢;優勢也僅僅表現在我們有“振興民族產業”的勇氣和決心,有國家、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劣勢大于優勢;困難多余準備;整體產業處于落后追趕狀態。這是對國內面板產業處境的最好描述。而且,現在國內面板產業追趕國際巨頭的過程中,還有另一個額外有限的資源:那就是時間!如果沒有時不待我、只爭朝夕的干勁,與國際巨頭的差距則會越拉越遠。
對于后來者,國內面板業不能指望國際巨頭等上一等,也不能指望他們率先犯錯誤。唯一的機會只有,自己多拼搏多努力。因此,京東方的高負債率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大量項目集中上馬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這些做法必然導致很多方面的風險和利益損失,但是不這么干,又有什么其它道路可選呢!
對于整個國內面板業,決策層要思考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產業的得失,更包括整個國家產業升級的全盤戰略。新型顯示技術,作為一門最基礎的現代工業門類,是國家實現新型工業化、工業產業升級的必爭之地。面板產業現在的整體落后局面,是有諸多歷史原因造成的,F在的做法是在快速的償還歷史欠賬,并為未來和發達國家地區相關產業的戰略競爭做足準備。
站在整個國家的產業發展的高度,可以看到經濟競爭中更多的殘酷性,更可看到除了自由經濟規律之外更多的不可知因素的作用(例如光伏產業遭遇的貿易壁壘)。這種國家間的產業競爭就如同戰爭:那么現在的局面是日韓臺地區全面領先,我們則只有兩個選擇——退卻、放棄這個產業陣地;或者篤定狹路相逢勇者勝,頑強一拼!怎么選擇呢?不僅我們的血氣要求我們選擇后者;我們的實際處境更要求我們選擇后者:和發達國家比高新技術行業、裝備行業、基礎科學行業,我們落后的地方很多,如果這里選擇放棄某一個行業、那里選擇放棄一個行業,尤其是“顯示”這么關鍵的基礎產業,那么就是選擇放棄自己的明天和未來!
國內液晶面板行業需要批評,需要專家們的各種評判,但是更需要建設性的意見、告訴那些企業和決策領導該怎么去做。而不是一味的說:這樣也不好,那樣更不好、左邊是風險,右邊是冒進!國內液晶面板行業需要的是真正懂技術、懂經營、懂競爭、懂得國際產業經濟規律的專家們,給設計一個能夠又快又好又穩的超越發達國家相關產業的路徑。如果沒有一條這樣理想的道路可走,那么現在國內面板行業所做的事情就應該被認為是最正確、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應該得到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