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家電圈固有的秩序亂了。先是樂視出擊,強勢推出超級電視;隨即阿里推出了TV操作系統,并打算聯合電視產業各方,打造生態聯盟。此外小米、百度等互聯網企業也都開始介入電視領域。
一時間,流淌著“互聯網血液”的智能電視風生水起。這讓傳統家電廠商倍感尷尬,他們被置于前所未有的危險時刻,該如何應對?傳統家電廠商在反思、在探索,但是目前來看,仍未找到一條適合的出路。
沖突 傳統廠家被互聯網企業反將一軍
智能電視并不是一個新名詞。早在三四年前,傳統家電廠商就開始醞釀智能電視操作系統和各類電視應用,由海信、長虹、TCL共同發起并成立的中智盟(中國智能多媒體終端技術聯盟)也曾試圖打造一個統一的標準和內容平臺。然而,智能電視這種新概念卻在市場上遇冷。
綜合其表現,主要集中于三大問題,首先是價格高企,智能電視定價比普通電視機貴2000~3000元;其次,應用數量不足,去年《IT時報》記者采訪幾家傳統廠家時智能電視應用僅1500多款。再者,因為前兩點因素,使得智能功能激活率低,之前有消息稱不到30%。
不過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應用數量少與激活率低的問題在今年已得到顯著改善:“例如中智盟的幾家廠商電視應用數量已顯著提升,達30000多款。而據一些廠家十一前統計,相關智能功能的激活率已上升至50%至60%左右。”
這些改善,并非在互聯網企業涉足智能電視后才開始。原聯通視頻負責人張磊接受《IT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其實傳統廠家智能電視的價格高,也是基于前期的研發、市場培育等周邊成本較高。作為一種新事物,智能電視需要幾年的用戶培育時間,原先傳統廠家是希望在市場培育起來后再賺錢。但恰恰是在市場有起色的同時,互聯網企業卻順勢介入,打亂了傳統廠家的計劃。”
一位傳統廠家相關人士也向記者吐起苦水:“經過多年的鋪墊,現在環境逐步改善,比如以前是我們去四處尋覓應用開發者,還要付錢給他們,而現在已經有很多開發者認識到了智能電視平臺的作用,主動聯系我們。但在這個時候互聯網企業半路殺出,從商業模式等方面將了我們一軍。”
但這種觀點也遭一些業界人士反駁,稱如果不是互聯網企業的進入,拉低售價門檻、豐富內容資源,智能電視仍可能是傳統廠商進行營銷宣傳的噱頭,難以真正為用戶所接受。
反思 網絡營銷上落后 酒香真怕巷子深
一位傳統彩電廠家研發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從產品的硬件水平上,并未感覺互聯網企業智能電視有太大威脅,但在商業模式和營銷宣傳上雙方的確有所差距。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某互聯網企業宣稱其邊框僅8mm,竟成為亮點。其實8mm是我們幾年前的水準,現在我們的產品都已經是無邊框了,最多為2mm。然而,我們在網絡營銷、宣傳上卻比較落后,這些產品亮點無法讓消費者認識到。”傳統廠家以往的推廣渠道比較固定,不論是大賣場、專賣店還是其他代理渠道,宣傳方式較為老套。而這位人士表示,受到互聯網廠家的影響,傳統廠商也意識到要從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的途徑,擁有懂得新媒體營銷的人員:“我們的品牌也已經很多年了,對消費者而言可能沒有新鮮感,怎么打造更時尚的感覺?”這些思考,與之前華為等手機廠商受到小米的影響,開始互聯網營銷不無共通之處。
商業模式的區別也令互聯網企業可以放開雙手。傳統家電廠商一直以來的盈利模式就是賣硬件,賣得多才能賺得多。而互聯網企業的進入,則打破這一傳統慣例,比如樂視,是靠硬件、內容、廣告、應用分成等多種手段,實現收入渠道的多元化。
但是這種商業模式彩電廠商卻很難跟進,一名家電廠商的技術高管認同這一觀點。他對記者說,家電產業是微利行業,投入講究回報。互聯網公司投錢、投人的做法,在家電產業很難做到,“很多家電廠商的企業文化,支撐不了大的創新,這就是瓶頸。”
合作 聯姻基礎并不牢靠 同床異夢前景難料
面對互聯網企業的進襲,傳統家電廠商也在尋求生存之道,目前最主流的方式就是和互聯網企業聯姻。但是對于這種聯姻的前景,很多人并不看好。
從事電視應用開發的深圳E-TEK科技公司總裁助理秦偉罡對《IT時報》記者說,如果采用第三方操作系統可以快速上手,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的研發成本,也可以盡快推向市場,獲得收益。不過,其弊端也非常明顯:失去了自己的技術能力,就意味著失去控制權。
據業內人士透露,阿里目前正在四處推銷自己的OS系統,尋求和家電廠商的合作。然而這樣的舉動引發了傳統廠商的警惕。海信傳媒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雄勇指出,“電視廠商如果沒有自己的技術,沒有自己的主導權,就會淪為別人的加工廠,那就離死不遠了。如果只是喊狼來了,沒用,要自己變狼才行。”
長虹技術中心基礎技術研究所負責人廖福成也在公開場合表示,長虹要自己做平臺,將產品升級把控在自己手里。“如果互聯網公司掌握了這個平臺,它今天可以用長虹,明天可以用別的廠商,我們完全沒有話語權了。”
小細節方面,也似乎證明傳統企業和互聯網企業之間的合作并不是那么的齊心。創維之前聯合阿里推出了三款智能電視,都搭載了阿里TV操作系統和創維自己的天賜系統。這種混搭體現出,合作雙方都不愿意放棄自己對智能電視的主導權。
秦偉罡則表示,“家電廠商覬覦互聯網企業獨具特色的應用,而互聯網企業則希望讓自己的平臺成為主導。未來,雙方的合作和競爭將是一場攻防戰大戲,就看企業大鱷間在戰略上如何互相制約和布局了。”
樂視TV高級副總裁彭鋼也稱傳統廠家和內容廠商的合作模式是同房異夢。“傳統廠商的邏輯是希望整體產品線越豐富越好,有智能的有非智能的,而不只是寄希望于某一款產品賣得好,而內容廠商的目的通常只是把一兩款賣好。兩者的邏輯是矛盾的,渠道拓展的方向也是不同的。”
抗擊 拼硬件豐富產品線 傳統廠商以“硬”對“軟”
除了聯姻,打造線上品牌,部分傳統廠商也希望在傳統優勢——硬件方面繼續做強,以“硬”克“軟”,來對抗互聯網企業的攻勢。
最近,長虹電視推出的曲面智能電視引起外界關注。一位長虹人士表示,曲面電視的創意來自于寬幕電影,利用曲面可消除人眼的視差:“大概年底我們就會量產,起碼可以領先其他廠家半年。”而康佳則打起了“核戰”,已開始打造智能電視八核概念。
不過,張磊提醒傳統電視廠家,利用硬件研發、制造上的優勢雖是一個方向,但也要看到其局限之處,并思考其他創新的戰略:“就拿‘核戰’來說,這是智能手機上的概念,因為用戶對手機的更新頻率很高。可以這會兒買個四核的,明年就換個八核的。但電視這樣的大件,會有這么高的更換頻率嗎?會因為現在有八核電視了,我就把自家的換掉嗎?這些都要思考,不要誤入歧途。我感覺電視的最大撒手锏還是提升屏幕顯示技術。”
有一些廠家似乎也在“拼硬件”之外尋找其他方向,比如利用自己豐富的產品線。長虹最近推出新的“智慧家庭”戰略,意圖打造智能電視與智能冰箱、智能空調、智能電飯煲等互聯的大體系,有消息稱已與IBM等企業探討將智能家電產生的數據納入大數據管理框架。“這么完整的產品線,相信互聯網企業沒法一下子模仿起來。這應該是廠家應對互聯網沖擊的一種未來策略。”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
誰主沉浮難料
對于目前樂視、小米采取的低價策略,業界看法不一。一些觀點認為,低價策略的實施,使得用戶對智能電視的接受度大為提高,有了用戶規模,才能在此基礎上談進一步的策略。而另一些觀點則認為,表面上看,壓低智能電視價格對消費者總是好的,但互聯網企業總是什么熱做什么,假如有一天他們轉換戰場,智能電視市場會不會留下爛攤子。
這是對未來的一種擔憂、疑問,答案只能讓時間給出。因為現在智能電視行業處于混沌狀態,大家都在摸索自己的路。未來的產業格局,有可能是傳統家電企業獲得互聯網經驗,重新占據競爭優勢;也有可能是互聯網企業占據主導,引領傳統家電企業前行。不過可以預見的,未來的市場是一片慘烈的紅海,部分企業遭淘汰。高雄勇說,既然互聯網來了,未來的格局就是互聯網的模式,贏者通吃。游戲規則在變化,拼的是技術、實力和對市場的敏感度,大家都有自己的長處,就看誰能把握住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