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11月,大陸面板產業和臺灣面板產業面臨“冰火兩重天”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陸企業加注投資,另一方面則是臺灣大佬深陷量價齊跌的困境。在這一背景下,業內認為全球面板業第二極的座椅已經輪到大陸企業手中。
京東方和華星光電“乘風破浪”
2013年11月21日,中國首條、全球第二條5.5代AMOLED生產線——京東方第5.5代AMOLED生產線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點亮投產。這條生產線融合了全球最新的TFT技術和OLED涂覆工藝,可以大量生產從手機應用的積存屏幕,到平板電視的40英寸級大屏幕的超高清OLED和低溫多晶硅技術的LCD顯示面板,滿足國內顯示和消費電子產品挺進全球領先市場的核心部件需求。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再次之前,OLED面板市場基本被韓國三星和LG控制,京東方此條線工藝先進、產能巨大,能一舉打破韓國企業在OLED顯示領域的壟斷地位,并超越日系和臺系企業實現OLED產品的規模化應用。
2013年11月16日,華星光電二期正式開工建設。華星光電二期項目,建于原光明廠區預留用地的項目總投資244億元,計劃用17個月建成,月產能10萬片。其中7萬片為非晶硅半導體玻璃基板,3萬片為氧化物半導體玻璃基板(含部分AMOLED)。華星光電二期是全球第三條宣布開工建設的OLED面板高世代線。此前僅有三星和LG宣布建設OLED面板量產線的規劃。
雖然此條生產線竣工時間可能略晚于三星、LG和京東方(京東方合肥8.5代線已經確認要進行OLED量產工藝先期實驗,并期望在今年三季度開工的京東方重慶8.5代線上規模化應用)的大尺寸OLED試驗線、量產線,但是將還無懸念的領先于日系和臺系競爭對手。這使得全球大尺寸面板業界的“遲到時間最長”的小弟弟,華星光電贏得抗衡昔日大佬的籌碼。
在大陸面板巨頭加速投資的背后,是大陸面板企業今年來的良好收益。2013年前三季度,京東方凈利潤總計13.6億元人民幣,同時全年利潤可達18-20億元,為上年度的6倍。另據10月25日,TCL集團財報顯示,2013年前三季度,華星光電保持滿產滿銷,實現營業收入達106.14億元,凈利潤14.15億元,其中經營性盈利10.52億元。于此形成對比的則是,全球面板產業的傳統第二極、面板行業重鎮的臺灣地區企業則在同期面臨經營困境。
臺系面板巨頭量價齊跌
所謂臺灣經濟部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臺灣地區面板業訂單為285.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少了18.7億美元、年減6.1%。其中,10月份訂單金額為28.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3.5%,不僅連續3個月兩位數衰退,也是自5月起連續6個月負增長。該部門預估,11月份面板業業績將繼續環比下滑,低于10月份。
對于臺灣面板業的訂單低迷,相關人士將其原因歸納為:單價下滑和市場需求下降兩個部分。
據WitsView 11月20日公布的11月下旬大尺寸面板價格,電視、液晶顯示器與筆記本電腦類面板價格全面下滑。其中,50英寸面板半成品(open cell)下跌9美元,55英寸成品下跌4美元,42及32英寸半成品下跌1美元。跌幅雖然較10月份的超過10美元以上有縮小的態勢,但是依然沒有逆轉的趨勢。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市場6月份彩電等產品節能補貼政策到期,且沒有后續類似政策的支持,短期內消費需求下滑明顯。同時,日系面板企業在多年沉寂后,由于日圓貶值作用的激勵,開始一定程度的復蘇、韓系企業延續強勁競爭態勢、大陸地區本土面板上產能提升,品質提高、全球彩電和電腦等大尺寸需求市場持續低迷,業內不看好臺系面板企業段內的銷量增長。事實上,12月份雖然擁有圣誕、元旦、以及此后春節市場的激勵,但是臺系面板上依然會面臨消化此前的庫存、價格下跌并在低位徘徊和需求端不甚樂觀的局面。
研究認為群創和友達代表的臺系面板企業,現在主要的工作是消化庫存、尋求降低成本的方法和提升中小尺寸新興應用的供貨比例。并以此尋求避免陷入虧損的經營目標。這與大陸面板企業積極尋求產品線和產能擴展,擴大競爭優勢的攻勢戰略恰恰相反。
臺系巨頭錯失大陸市場,本土企業乘機崛起
與大陸地區本土面板企業新線建設如火如荼、LG等韓國企業在大陸項目紛紛提速形成對比的是,臺灣友達在大陸僅有的昆山高世代液晶面板線建設進程根本沒有時間表,仍處于觀望狀態。
實際上,當彩電產業初步完成液晶化之后,大陸政府就已經開始尋求上游產業的本地化。其中,第一個技術和項目引進目標就是“臺灣”地區企業。但是,當時,臺地方政府制定了苛刻的技術保護政策,防止面板業向大陸地區轉移。這一做法的雖然與韓國和日本面板企業當時的選擇一致,但是臺灣決策者卻忘記了日本和韓國擁有著技術上和下游產業鏈上的優勢:而臺灣地區則只有一個面板,很少具有技術上的優勢、更不具有下游產業鏈的需求市場。
2006年到2008年間,全球面板市場幾度需求強盛、市場供應不足。這一期間,臺系面板企業將本已經簽訂供應給大陸彩電企業的訂單,以更高的價格賣給了韓國和日系彩電企業。造成大陸彩電廠商在關鍵時期“無米下鍋”。這一事件極大的刺進了大陸地區企業和政府,建立自己的“面板產業鏈”的決心。此后就有了華星光電從零開始的投資、京東方獲得的大量政府優惠和國家開發貸款支持。
實踐證明,此時中國政府和企業的覺得是空前英明的。目前,全球面板市場,臺灣面板廠商已經放棄了32-46英寸之間的市場陣地,同時在更大尺寸產品上也開始出現份額下滑。而在小尺寸產品上,京東方已經建立穩固的市場基礎,在新投產的OLED線的支持下,甩開臺系面板企業已經勝算在握。
大陸面板企業目前擁有成本洼地和臨近需求市場的兩大優勢。更具有宏觀環境的決策支持優勢。與臺灣地區業者著重考慮經營性因素不同,大陸地區主要的面板投資主體,企業、政府和銀團首先面臨的是產業安全、解決就業、當地經濟增量等方面的問題。這就導致了雙方在新建項目,尤其是在大陸地區建設新項目上的投資“力度”的巨大差異:簡單講,臺系廠商尤其是其主管的政府機構,在大陸最迫切需要面板投資的時候,表現出一種“施舍者”的姿態,同時在關鍵訂單上臺系企業也有背叛基本的商業誠信;而大陸政府和企業則要為“子孫飯碗”而不遺余力的推動這個項目的成功。
這種在產業戰略高度上的差異,與大陸地區企業在成本和臨近需求市場上的優勢的迭加,是造成大陸面板產業迎頭超越臺系企業的關鍵之一。此外,臺灣面板業自身的保守態勢,也造成了臺灣相應人才的大量流失:臺系企業經常指責華星光電挖角臺系技術人員。但是,這些技術人員的自愿流動反映的卻是全球產業轉移的必然趨勢。
本土面板企業加速迎接產業升級
從全球面板產業格局看, 在大尺寸TFT-LCD領域,只有大陸在增加產線,擴產產能。據Display Search預估,2015年第四季大陸面板廠在8代線市場占有率將從2013年第四季19%、增長到2015年第四季的39%,而中國臺灣8代線面板產能比重則從2013年12%降到8%。
但是,大陸面板產業的成功和對昔日全球老二的超越,不僅提現在市場份額這個數量上,更體現在“質量上”。
2013年京東方鄂爾多斯5.5代OLED線進入試產狀態,有京東方打破三星在中小尺寸OLED產品上的“幾乎壟斷”地位的事實已經不容質疑。最近開工的京東方重慶8.5代線和華星光電深圳第二條8.5代線,都將在2015年投入運營,到時候在大尺寸OLED面板上韓國企業的壟斷也將被打破。而由眼下而言,京東方合肥8.5代線即將在2014年量產,這將是即日韓之后全球最大的金屬氧化物TFT顯示面板生產線。——這些眼下和未來的“進度表”將逐步確立大陸面板企業在技術上對臺灣企業的領先優勢。
圖為京東方鄂爾多斯5.5代AMOLED生產線
雖然臺灣企業近年來也加大了OLED、金屬氧化物TFT、低溫多晶硅TFT等新技術的研制,并主力推出了所謂的4K新清晰度標準產品。但是這些技術沒有哪一個是臺系企業第一個應用或者創造出來的;也沒有哪一項技術對大陸企業擁有絕對的技術優勢。
而從行業發展規律來看,面板業是一項以大規模投資為特征、以大規模制造為基本形態的產業。投資和制造規模一定程度上左右著企業的研發投入和創新能力,并影響供應鏈上下游的穩定性。因此,在大陸企業加大投資,而臺系企業依然保守的背景下,在產業生態和未來技術上大陸企業都將具有顯著的優勢。
對于大陸企業在面板行業的投資熱情,最擔心的觀點是“產能過剩”的危險。對此,筆者認為至少有三個方面需要認真考慮:第一,全球顯示需求不僅限于電視電腦,也包括商務顯示、智能應用、數字化信息化各個領域,全球顯示應用的范疇還在擴大之中。第二,現有的顯示應用包括手機、電腦、電視無一不再大型化發展,因此即便市場總銷售數量不增加,其對面板產業的產能需求也是在增長的。第三,大陸面板產業處于成本洼地、最臨近需求市場、擁有本土制造的諸多政策、行業和市場優勢,即便是在“產能過剩”的競爭中,也應處于優勢地位。所以,一些人“危言聳聽”的面板業產能過剩的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并不大,同時國內企業抗風險的能力也高于臺灣企業。
實際上,在臺灣企業、韓國企業和日本企業,因為種種原因(過去三年,日系企業遭遇了福島地震的電力危機、日圓升值貶值的劇烈波動、國內市場的需求疲軟和成本高起,技術優勢逐漸被追平的競爭劣勢;韓國企業則將重點轉移到OLED產品先期研發、新產能擴張大為減緩;臺系企業受到全球市場萎靡和大陸等地競爭對手的影響,在市場、技術和投資上都失去了優勢,正在喪失市場主動權)進行產業調整的背景下,正式大陸面板企業加大規模和創新投入,實現彎道超車的好時機。這樣的產業機會實屬難得,更是大陸地區面板人艱苦奮斗創造的嶄新局面。筆者認為,若沒有強大外力和偶然因素的干預,在未來三年內,大陸面板業實現對臺系企業全面的競爭優勢已經是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