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希望能在"十二五"末成為全球家電制造中心。” 11月21日,合肥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凌必發接受記者采訪時稱。“我們用了五年時間,將冰箱、洗衣機、空調、彩電四大件產量由1300萬臺(套)上升到4224萬臺(套),去年躍居全國三大家電產業基地之首。”凌必發說。
前世蛻變成今生,合肥再成全國最大家電產業基地
“曾經很輝煌。”同許多合肥人一樣,凌必發對合肥家電業有一種特殊的情結。這種感情不難理解。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合肥擁有榮事達、美菱、萬燕、天鵝等多個知名家電品牌,一度成為引領中國家電產業發展的排頭兵:我國第一臺窗式空調,世界第一臺VCD、第一臺仿生洗衣機、第一臺變容式冰箱,均誕生于此,合肥輕工業由此聞名全國。
但繁榮過后卻是落寞。萬燕夭折,美菱和榮事達陷入發展瓶頸,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后,在青島、順德、慈溪家電業的高歌猛進中,合肥家電卻在原地踏步。再之后,美菱、榮事達雙雙“易主”,一時之間讓合肥人備感“屈辱”。
“我們將技術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今年第53屆德國國際消費電子展IFA2013 上,帝度冰箱榮獲"最具創新力家電品牌"殊榮,成為行業內創新科技實力的代表。”合肥榮事達三洋副總裁章榮中說,今年1—9月,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25.37%至3.23億元,每股收益0.606元。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0.33億元,同比增長39.64%。
“今年美菱推出智能產品,并打造了食品氣味檢測技術,食品除味保鮮技術、遠程解凍技術、智能生物保鮮等技術,以高附加值的產品獲得了市場增長的新契機。” 美菱副總經理王應民不無驕傲地說,今年1—9月份美菱凈利潤2.051億元,同比增長35.8%。其中第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25.59億元,歸屬凈利潤6944萬元,同比上年更是取得了72.75%的增長。
凌必發告訴記者,2011年,家電業成為合肥市首個千億產業;今年前10個月,“四大件”產量4898.3萬臺(套),同比增長5.1%,家電產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變頻技術、太陽能技術、新材料和材料替代技術、智能化和網絡化技術等行業共性技術得到普遍應用;產品檔次不斷提高,“四大件”和廚房、家居、個人生活等小家電產品品種不斷豐富。
“爭上游”,合肥“芯”功不可沒
2010年9月3日,中國大陸第一塊TFT-LCD6代線液晶屏在合肥點亮,當年12月底,中國大陸第一塊50英寸全高清等離子顯示屏在合肥下線。2012年8月14日,京東方在合肥簽署《投資框架協議》,追加285億元在合肥建8.5代線。
“京東方合肥六代線打破了32英寸以上液晶電視面板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填補了我國中大尺寸液晶電視面板制造的空白。六代線去年我們已經實現贏利。” 合肥京東方副總經理張羽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京東方面板主要用于電視和手機,不但解決了“缺屏之痛”,更是讓老百姓直接感受到好處,一臺32英寸的電視機價格幾年前還要一兩萬元,目前一般只需要兩三千元,就在于液晶面板的“自給自足”。
正是基于上述考量,聯想將生產基地也建在合肥。而一家大企業可以帶來一群企業,一個大項目可以造就一個大產業。目前,合肥已經擁有國內外眾多知名家電企業和配套企業500余家,擁有4個國際品牌,10個國家級名牌產品。在家電整機產業長足發展的同時,合肥家電配套產業快速發展,形成了以京東方、美芝壓縮機、彩虹、凌達等知名配套企業為代表的,從研發到核心配套件制造、整機組裝、物流、售后服務的完整產業鏈。
科技加創新,“全球家電制造中心”目標正起步
“合肥市家電產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人力資源及成本、科技與政策方面。”凌必發說,一是產業優勢;二是區位優勢,合肥地處江淮之間,居皖之中,是長三角向中部地區產業轉移和輻射的最接近區域,具有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承接梯度轉移的區位優勢;三是人才科技優勢;四是市場優勢,以合肥市為中心,以500公里為半徑,市場圈覆蓋人口4—5億,這部分市場在中國消費市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據介紹,合肥擁有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33個,國家級,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5個,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1個。企業從事研發及相關人員約占企業職工總數的15%,研發投入約占銷售收入的4%。平臺方面,合肥搭建了中國(合肥)國際家用電器暨消費電子博覽會平臺,申報了“中國家電產業基地”,建立了國家家電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集聚了家電產業的科技資源和信息資源,提高合肥家電產業的檢測、研發和產業化能力。“十二五”后半段,在一批新增重大項目的支撐下,產業和產品結構將進一步優化,總產值將超過預期2000億元的目標,向建成“全球家電制造中心”的目標更近一步。
“創新的事業要用創新的理念和思路去推動,創新的事業要發展,關鍵是要走新路。”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吳存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