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松下、LG、康佳、長虹等知名品牌因能效虛假問題登上黑榜,一時間讓家電虛標能效的問題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事實上,自去年開始,白電產品能效縮水問題已經被媒體頻頻提及,對于消費者而言,花大價錢購買的節能產品,極有可能是穿著“新衣”的皇帝。
節能成白電促銷主要賣點,市場貓膩不少
在白電領域,節能并非是一個新鮮詞,但是由于相應產品價格昂貴,銷售市場并沒有大規模興起。自去年開始,家電下鄉政策逐步進入收尾期,節能惠民工程成為了政策扶持的重點,以節能補貼代表,為了搭上政策的便車,家電企業對節能產品投入的熱情越來越高。這是節能白電流行的內部驅動力。
消費者不斷提升的消費需求則成為了節能白電產品大行其道的外部驅動力。經過多年的普及發展,以冰洗空為代表的白電產品市場需求已經趨于飽和,升級換代需求成為了拉動白電市場增長的主力。由于白電產品核心技術升級緩慢,影響長遠使用效果的節能技術自然成為了消費者選購時關注的重點,尤其是隨著階梯電價的實施,能效等級成為了廠商向消費者表明技術領先的最佳名片。
記者調查發現,在當前的家電賣場,節能補貼標識已經成為了冰洗空等產品的“標配”。雖然相應的銷售人員非常樂意向消費者推銷相關產品,但僅僅是作為產品“附加值”——讓消費者更加信服,至于如何辨別真假能效標識,他們本身也不甚明了,甚至有部分銷售人員會將價格高低作為區分能效等級的標準。
市場認識的普遍缺失,為虛假能效標識提供了生存的土壤。相關調查發現,能效標識可以任意復制,最低價格僅為四元,而按照國家節能補貼細則規定,高調節能家用白電產品,洗衣機的最高補貼為260元,空調、冰箱則高達400元。高收益與低廉的違法成本形成鮮明對比,投機者的出現自然也不足為奇。
能效等級認證存漏洞,家電企業裁判、運動員一肩挑
據了解,我國能效標識制度采取的是“生產者或進口商自我聲明、備案,政府有關部門加強監督管理”的模式。能效標識的各種數據都是由生產廠家自己標注的,備案時雖要求企業出具相關檢測報告,但檢測數據并沒要求出于第三方檢測機構,具備檢測能力的企業可在企業實驗室進行檢測。這也就意味著,在整個過程中,家電企業既是裁判又是運動員,認證流程十分輕松。
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國家并沒有印制統一的能效標識,自制自貼能效標識已成為家電行業的潛規則。家電企業在送檢時,選擇的是一些符合國家規定的節能產品,一旦送檢合格,企業就會在大批量生產時有偷工減料行為,以低效能部件充當高效能部件,甚至更改產品的結構,能效等級縮水自然也就不足為奇。
認證流程的漏洞讓日常監管困難重重,白電能效虛標不斷上演“羅生門”的根源也正在于此。
在現階段,沒有專業的檢測設備,消費者對節能產品的唯一衡量標準就是節能標識,而企業方與檢測機構的各執一詞,無疑是在動搖消費者初步形成的節能消費信心。當購買的節能產品在“裸奔”,花了大價錢的消費者或許仍在為節能產品為啥不節能而苦苦糾結。
2012年9月,中央財政再次擴大節能家電補貼范圍,把臺式計算機、風機、變壓器等六類節能產品納入財政補貼名錄,到2012年底,節能補貼預算達到了350億,國家節能補貼的蛋糕在不斷做大。“騙補”現象的屢禁不止,顯然與政策扶持的初衷背道而馳——“救活”了本該“死”的企業,嚴重阻礙行業升級發展。
虛假能效標識是企業與監管部門的雙重失責,受傷的是消費者,損害的是整個行業的長遠利益,制度完善已然成為市場發展的迫切需求。據悉,目前中國家電協會正在研究制定《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家用電器關鍵技術參數準確標定行業自律公約》,以有效促進能效標識制度實施。
檢測設備落后難辭其咎,虛標處罰力度亟待加強
一直以來,雖然能效虛標問題被媒體頻頻提及,但從來沒有企業承認作假,更沒有企業承認騙補。究其原因,除了監管漏洞外,部分檢測單位或實驗室硬件設備不達標也是重要誘因。對于上海質監局公布的質量產品,松下、LG發布聲明積極回應,松下稱相關產品在浙江質監局檢測完全合格,而LG同樣表示相關產品在江蘇省質監局檢測完全符合國家要求。
同樣的產品,不同的檢測機構給予了大相徑庭的檢測結構,如果排除了檢測過程中人為惡觀故意,那么檢測設備自然難辭其咎。由于檢測硬件設備不達標造成的檢測誤差讓部分企業有了在檢測臨界值上大作文章的機會,如將介于1級能效與2級之間的產品直接標注為1級。與提高節能技術的高成本相比,利用檢測誤差顯然更加省力省時還省錢,而不痛不癢的處罰力度在巨大的市場收益面前更是不值一提。
按照《能效標識管理辦法》第二十四條規定,“違反能效標志規定的,由地方節能管理部門或者地方質檢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和停止使用能源效率標志;情節嚴重的,由地方質檢部門處1萬元以下罰款”。且不論節能補貼,單就節能本身給家電企業帶來的市場收益就不止一萬元,這顯然很難對家電企業起到震懾作用。
能效虛標行為要“標本同治”,所謂“標”,就是要有國家相應機構對所有檢測機構設備進行統一監督管理,避免檢測誤差,“本”則是要加大違法行為處罰力度,如要求能效標志造假廠商退還國家節能補貼,按市場獲利額度的一定倍數進行罰款等,提高違法成本,讓家電企業從根本意愿上不愿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