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使用半年松下冰箱門生銹”的新聞再度引起社會對松下家電產品質量的質疑。加之今年年初,松下洗衣機又被質檢部門查出嚴重質量問題,類似事件一再頻發,消費者不禁要問,松下家電為何陷入質量泥潭難以脫身?
松下質量頑疾背后
據悉,自今年以來,涉及松下家電產品的質量投訴報道近十起。近三年來,松下家電產品連續多次被國家質檢總局、衛生部、上海市質監局等部門列入質檢不合格名單。
特別是今年二月份,上海市質監部門專項抽查結果顯示,松下某款全自動洗衣機“洗凈性能、耗電量和能效等級”三個項目均檢測不合格,屬于嚴重質量問題,不過松下拒絕承認有關部門認定的這一抽檢結果。另據媒體報道,該款不合格洗衣機至今仍在國內個別地區銷售,此行為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產經觀察人士梁振鵬認為,松下頻頻爆出質量問題根源在于企業對家電業務的戰略性收縮。當前,松下正通過關閉工廠、裁員等措施緊鑼密鼓的應對虧損,在松下公布的第三輪重組計劃中,繼續弱化消費電子業務成為當務之急。在梁振鵬看來,在這個大背景之下,松下家電產品出現質量不如從前、創新能力下滑等問題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按照松下發布的中期業務計劃,公司將擴大汽車和房地產開發業務,并抽身消費電子業務,松下的基本方針是繼續降低對電視等消費類產品的依賴,剝離利潤低、競爭優勢弱的“包袱”產業。
與索尼不同的是,松下旗下產品線眾多,并不完全倚重消費電子支撐企業成長,因此,松下的確有能力弱化甚至砍掉家電等消費電子產品線。雖然松下低調回應稱“沒有這樣的消息”,但包括家電在內的消費電子業務確實已經淪為“雞肋”。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松下家電產品市場占有率跌得非常厲害,很多業務只是在維持經營,松下已經沒有精力、也不再重視家電業務。
事實上,松下家電業務邊緣化跡象和由此引發的后遺癥早就顯現。松下對合作和外包生產制造環節的質量把控不嚴,存在管理上的漏洞,這是導致產品質量問題不斷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隨著“去家電”浪潮的逼近,松下針對售后服務環節的支持力度無法持續加強,導致消費投訴量居高不下。
制造環節需強化監管
據了解,松下通過尋求投資建廠,其家電產品已經實現了在華本地化生產。記者在北京某大型電器賣場發現,松下在售冰箱、洗衣機、電視機標注產地分別為無錫、杭州和天津。賣場導購員告訴記者,原裝進口的松下洗衣機要賣兩萬多,產地為杭州的松下洗衣機也是松下參與生產的,但價格可便宜至兩三千元。
為了消解人力和原材料成本壓力,日企紛紛采用海外設廠的方式,力求通過本地化廉價代工基地或投資入股沖抵生產成本壓力。但家電行業評論家劉步塵認為,本地化生產其實是考驗外資企業的質量管控能力。如果在代工或者合作生產過程中放松對質量的管控,那么就有可能出現質量問題頻發。
“松下大量裁員,很多工程師、技術人員都沒了,產品的工藝和質量根本就跟不上要求了。”梁振鵬認為,對產品質量“不重視”是松下目前的心態和現狀。
售后服務待提高
一方面是生產環節質量把關不嚴,導致問題產品增多;另一方面,松下在售后服務環節的力量薄弱,無法滿足用戶特別是三四線城市消費者的需求。
記者在松下洗衣機附帶的售后說明書中看到,北京地區認定的維修店僅有六家,辦公地點大多集中在居民樓內。按照松下的售后條例,保修期內的商品只可在這六家認定的服務店進行保修,否則將不再履行三年無償保修的規定。
記者致電某維修店得知,上門維修洗衣機竟然還要交納上門費,而且進水管、排水管等相關附件采取有償提供的方式。另一家維修店則表示,他們只負責該區域的維修業務,不在該區的維修需求則不予受理。松下的這些保修規定,讓“免費維修、就近維修”成為空談。
據行業人士介紹,外資企業售后服務水平普遍不如國內一線家電企業,主要是因為產品市場占有率低、用戶群少,維修網點資源不足,特別是在三四線城市維修服務更是捉襟見肘。企業無力組建自己的終端售后網絡,只能采取服務外包的形式,而這些認定維修店在管理上難以統一監控,零配件暴利、不規范維修等現象時有發生。
對于正處減虧期的松下來說,如果不能保證起碼的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那么這些負面影響必然會損害松下整個企業的品牌形象。
業內人士認為,松下目前尚處于“甩包袱”階段,如果要決心改善糟糕的財務狀況,就應該果斷做出調整,避免“久拖成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