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6日,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又一次展開了對全球消費電子界的巡禮。雖然展會上依然有INTEL或者三星這樣的國際巨頭,而且異;钴S,但是展會中真正能夠帶給人們“關于明天的啟迪”的產品卻已經幾乎沒有了!
上圖是zol對索尼某款手機產品的“現場發布會文字直播”的介紹。從中可以看到,這款產品最被重視的改進居然是“存儲容量提升到32G”,這等毫無技術含量的“參數變化”。類似的產品進步更包括本屆展會的重頭戲:4K和8K的彩電產品。這些產品除了在像素密度上增加了很多以外,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顯示技術層面的提升——對于五六十寸的液晶顯示產品,不用說4K,制造出16K的產品都不是難事。但是,問題在于,消費者真的需要這么高的分辨率嗎?
對于類似的產品進步,輿論結果是“微創新成為了CES2014的主流”。這個結論很不錯,將沒有根本性的創新,美化成了“微創新”。一個新概念讓“負面”輿情成為了“正面”。
但是,藏在微創新背后的根本規律確不會被人們簡單忘記,那就是已經不再新穎的“性能相對過!钡母拍。這個概念最早是在05年之后,在intel為代表的CPU領域開始引入的。這一概念也是解釋最近8年間,半導體計算、存儲和顯示領域,行業技術發展趨勢的“根本性”規律。
甚至,即便是平板顯示,已經出現OLED這類代替LCD液晶產品的“新革命技術”的領域,分析界也不忘記“性能過!彼軒淼漠a業影響。因為,僅僅從“性能體驗”的提升角度看,OLED沒有任何能代替LCD的理由。超薄、節能這類特性是二者公有的屬性。至于OLED出色的色彩和對比度性能,則要付出整體壽命縮短的代價。也正因為有這樣的產業分析結論,日系和臺系面板企業對OLED才保持了今日的“謹慎”。
“相對性能”過剩已經是CES展會最大的看點:半導體、顯示、PC、手機、數碼影像,以及其他的科技小玩意,很少有哪個能夠跳的出這一根本規律。看看液晶之父夏普的展品,每一個都似曾相識,甚至和兩年前、三年前的概念沒有任何顯著差異。Intel的產品也不比夏普的進步速度高多少!撔率乾F象,相對性能過剩是本質的全球電子消費產品市場格局已經形成。
在相對性能過剩的消費電子市場,全球產業的競爭規律也在轉變:成本競爭代替技術領先競爭、產業鏈競爭代替技術領先競爭、追趕者和領先者的技術差距,市場差距成縮小趨勢。
對此如果需要舉例說明,筆者可以提供一下三個方面的案例。第一,中興和華為的手機ARM CPU正在逐漸成為各自高端手機的一個選擇。而在此前,歐美韓臺企業則壟斷這一市場。全球最后入場的大尺寸平板顯示面板企業華星光電,已經指定OLED量產規劃,這一進度甚至快于此前的領導者:日本同行。就在CES2014展會開始之前不久,上海一家名為海鷗的企業,推出了自己的旗艦DC——這個領域是日系電子企業最后的堡壘,現在中國企業也已經開始“挖墻腳”了。
類似于以上的例子不勝枚舉。全球消費電子領域技術的相對性能過剩、技術進步和替代速度的下降,為后來者、追趕者提供了夢寐以求的機會。在這一規律下,全球半導體制造的中心已經開始由歐美日,向韓中轉移;全球顯示產業的領頭羊從日系轉換為韓系,中國大陸地區也在強勢崛起;全球半導體設計的新中心:中國設計基地正在形成,甚至成為了一種國家產業升級的戰略(如紫光收購上海展訊)……
這是產業的高端層面,在產業的低端層面,消費電子的制造領域,早已經是大陸企業的天下。即便是數年前日本企業還獨占鰲頭的彩電產品,現在索尼、東芝這樣的巨頭也不得不依賴于臺灣和大陸地區的代工產能,夏普更是失掉了日本顯示界最為驕傲的液晶十代線一半的產能控制權,等離子大王松下則在徹底關閉等離子產品線的不歸路上。
全球消費電子產業制造與設計格局的重構,是消費電子核心技術相對性能過剩條件下,競爭元素多元化、成本競爭激烈化的必然結果。CES展會上那些被冠以“微創新”的產品,就是這一過程的最好見證者,同時也會帶領全球消費者更為明確的看清全球消費電子設計和制造產業轉型、轉移和結構調整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