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2014展會,松下影音產品的拳頭直指“4K”。包括平板、TV、投影、攝像、甚至后起制作設備,松下已經能夠提供一個從電視臺到家庭和手持設備的全面的4K解決方案。4K也成為了松下在今年CES展會上“最具系統性”的產品主題之一。
松下執著4K,尤其是在彩電產品上以4K為中心,展示智能、OLED和曲面產品的戰略布局,不是偶然。包括索尼和夏普在內的主流日系影音廠商,都認為4K是一個“馬上可以有所收益”的技術路線。2013年索尼彩電業績的提升,尤其是毛利水平的提升,最主要的貢獻者就是4K。目前4K市場,索尼擁有全球第一的份額,以及幾乎最高的售價。
“看得到的收益”,這對于正處于扭虧和轉型期的日系彩電軍團頗具吸引力。尤其是對于處在“歷史最深”漩渦中的松下,更是具有吸引力。
在過去的三年內,松下由近及遠先后有三項具體產品層面的戰略調整:停止了與索尼的OLED面板合作、決定終止等離子面板和電視業務、決定六代線液晶面板停產。這三大改變,尤其是對于支撐松下平板帝國基礎產能規模、支撐松下成為全球等離子電視大王的等離子面板項目的停產決定,對于松下彩電,乃至整個影音業都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而最終讓松下放棄等離子的理由就是4K:雖然,松下等離子面板的停產也與日圓匯率的波動等因素密切相關。
4K電視是一種超高分辨率的產品。制作更高分辨率的產品,如果畫面尺寸不變,則意味著需要更小的像素點距——這恰恰是等離子產品的最大弱勢。在2005年到2006年,主流市場最小的等離子電視,42英寸產品為實現全高清(2K)顯示,甚至不惜采取“開歷史倒車”的技術方式:誕生了日立奇葩的“隔行掃描”等離子產品。
雖然,此后等離子電視在42寸線上克服了2K的瓶頸,不過類似產品卻不得不付出成本、成品率和亮度等其它指標上的代價。2K分辨率時代的到來,也是導致等離子電視在綜合成本上對液晶電視的優勢幾乎消失殆盡的關鍵原因。
如果將分辨率指標進一步提升到4K產品上,對于液晶顯示技術,其綜合成本變化幾乎可以忽略。事實上,在2013年底,4K液晶在主流的50-60寸尺寸線上和傳統的2K產品比較,核心面板成本已經只有2-3成的差異。而且這種差異還在快速縮小。對于信號處理和傳輸過程的成本增長,4K電視產業鏈也在表現出驚人的“消耗能力”——這是年底市場一大批鏈接4K液晶產品問世的關鍵原因。
但是,4K的等離子電視卻幾乎一定是高成本的產品。現有的產品價格分布表明,42-60英寸的4K等離子電視不僅實現起來很困難,也會在成本上顯著高于液晶電視。這將極大的抹殺等離子產品的“市場生存”空間。
2014年CES展會,松下已經將電視產品的重點轉向了4K產品。為此松下的代價之一就是,全球最大規模和最先進的等離子面板制造體系必須“終結”。因此,在向4K轉型的路程之中,松下將是“包袱最重”的彩電品牌。4K對于松下意味著的不僅是歷史機遇、轉型機遇,同時也以為者必須對曾經的等離子大王的輝煌做出“最終的快速的清算”。
不過,幸運的是,與大多數彩電企業比較,松下是一個綜合性的影音廠商。在4K上它能尋求彩電、PC、平板、手機、播放設備、攝像設備、廣電系統等多方面的產品線突破。在單一品牌的4K產品線長度上,只有索尼能和松下媲美,并具有獨特的內容鏈優勢。這樣的產業“長度”將使得在4K產品普及的初期,松下能夠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并因此成為市場有力的競爭者之一。
無論如何,在全球彩電產業的又一個十字路口,等離子的輝煌已經結束,4K和OLED已經崛起。這是松下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和必須做出的選擇。2014年CES展會,松下已經決定用擁抱4K的方式,告別昔日等離子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