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轉型瞄準互聯網
2013年底,創維楊東文說“誰不擁抱互聯網,誰下課”。同期,創維酷開電視成為了天貓雙十一購物季,家電類產品的銷量冠軍。
2014年1月18日,長虹發布全新系列互聯網電視,長虹王燕川清晰指出互聯網概念下電視產品開發的思維,“在智能時代,就是我們電視機什么都要去做,太多,不可能面面俱到,首先是聚焦。經過這幾年的思考,我們在去年上半年已經決定了,我們所有軟件平臺聚焦到音視頻上,這是一個。第二個,開發過程中,我們以用戶為定位產品,我們不關注技術多么先進,多么高深,我們更多的定義用戶使用場景。第三個,就是顛覆性的創新,不要怕,舉個例子,我們總擔心做出來的產品把自己的命革掉了,把電視機做成顯示器了,如果老是想這些事情的時候,就永遠沒有創新了!遍L虹稱基于此開發的ChiQ電視是全球以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家庭互聯網”智能電視。
創維酷開電視創造銷量紀錄
2014年1月20日消息,新財年海爾將拒絕任何“雜志的硬廣”。張瑞敏表示,“現在在互聯網時代,外部的變化非常非常,如果你還是追求傳統時代企業的均衡就是等死,這個時代一定會把你扔掉”。海爾認為,“在未來,無用戶全流程最佳體驗的產品都不應生產;無價值交互平臺的交易都不應存在。”因此,拒絕雜志,擁抱互聯網成了海爾的選項:據統計研究表明,2012年海爾彩電成為第一個將電商渠道和媒體價值作為運營重點的彩電品牌,并因此實現了海爾彩電史上首次占據國內產業雙位數市場份額的佳績。
這一系列的變化表明,在彩電,乃至家電產業,擁抱互聯網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一條必須走的路。
在這條路上,家電企業不僅擁有了基本的認知和意識,而且已經形成海爾或者長虹這樣的“說得出一二三”的理論體系,形成了酷開TV、海爾彩電這樣的具體的市場成績,更有了長虹大智能和家庭互聯網這類“宏大”的足以涵蓋未來10年發展規律的戰略組團——一句話,擁抱互聯網的思維,已經成為彩電和家電企業2014年戰術行動的關鍵基石。
抓住互聯網這個大趨勢
從家電,尤其是彩電產品的發展趨勢看,最早在2003年海爾就提出了流媒體電視,網絡內容與彩電形態相結合的應用思維。2010年海信率先將智能概念、通用計算和通信技術,引入電視平臺。2013年,創維開始實踐在電視機上拋棄傳統的高頻頭,拋棄對廣電網絡的依賴,并獲得了可靠的銷量數據和市場認可。2014年初,長虹正式發布“家庭互聯協作”電視,邁出在家庭互聯網入口概念下,智能產品互通、互聯應用模式下,創生彩電新生態的關鍵一步……
一定意義上,過去十年的彩電產業實踐,就是互聯網與彩電產品、產業結合的實踐。從做出的,依賴互聯網下載一些視頻內容觀看,到現在長虹的“產品協作”,依托網絡連接和通信,實現業務、數據和應用的跨平臺轉移和互操作,彩電產品已經實現了從“我要上網,作為PC設備的補充”,到“我是新時代網絡價值的一個平等節點”的巨大跨越。
但是,互聯網規律和經驗,影響的不僅僅是彩電產品的形態,更改變了彩電產業的存在生態。2012年開始,作為渠道和媒體雙重價值的電商,尤其是天貓平臺成為海爾家電產業線的戰略伙伴。海爾集中優勢價位產品,通過電商渠道與線下服務價值的一體化整合,走出了一條“大宗商品”網購的新路,并制成了海爾彩電成為市場一線品牌的“十余年愿望的成真”。
這一實踐,在2013年全線開花:樂視、小米、聯想,這類華聯網品牌紛紛動作;長虹、創維、海信、tcl等傳統彩電企業也努力非凡。甚至部分品牌已經從年初的“拿出一個產品線在網上實驗”,轉變成了“線上線下同款銷售”的“全面上線姿態”。充分把握電商在渠道和媒體上的雙重價值,實現銷售和廣告效應的雙贏。通過電商市場的快捷速度、直達消費者的形態,實現產品創新、價值最高點的搶占,實現產品和品牌內涵的升級,遠要比電商帶來的直接利用要有價值。
互聯網概念全面的成為彩電戰略的制高點,已經是即成事實。尊重她、適應她正在成為彩電和家電企業的主動選項。
掌握互聯網下的產品和產業規律
占領互聯網戰略的制高點,這個根本任務最重還要落實到企業的每個經營細節上。其中,首當其沖的是“產品策略”的調整。
長虹在2014年1月18日的新品會上,用三個要點說明了新形勢下的“產品思維”的核心價值特征。
第一, 我們電視機什么都要去做,太多,不可能面面俱到,首先是聚焦,聚焦到彩電的音視頻本質,不僅是硬件要聚焦于此,軟件也要聚焦于此。長虹此舉,直接否定了在06-09年之間,很多彩電企業自建內容平臺,搞長價值鏈經營的實踐。格外強調在新的“互聯網生態概念下”,彩電企業應處于的“價值位置”。這不是說,這樣的電視就不能擁有其他功能,其他應用選項,而是清晰指明了在“生態思維下,分工的專注性,分系統分行業協同的必要性”。一句話將就是,彩電企業不能包打互聯網電視的一切,但是必須將本質的音視頻做大極致。
互聯網家庭智能產品層出不窮
第二, 以用戶為定位產品,我們不關注技術多么先進,多么高深,我們更多的定義用戶使用場景。長虹這個要點的核心意識是強調,在現在IT和顯示技術“相對過!钡谋尘跋,產品技術選擇與“用戶需求”的關系。例如,蘋果手機一直都不是最高端硬件的集大成者,小米手機的成功也是不簡單追求硬件的迭加:因為對于消費者有一個成本問題、有一個使用價值的問題。以具體的應用需求為中心,配置硬件、軟件和成本,做出最佳用戶“體驗”的產品,要比堆砌最高科技更為重要。這一點充分體現了長虹對互聯網和IT行業的摩爾定律和相對性能過剩規律的認識和應用。
第三, 顛覆性的創新,不要怕,不要擔心做出來的產品把自己的命革掉了,把電視機做成顯示器了,如果老是想這些事情的時候,就永遠沒有創新了。這一點上,長虹概括了創新的本質:那就是“再創造”,而不是“修修補補”。這充分體現了毛澤東思想指導革命工作的那句話“不要怕打破瓶瓶罐罐”,“打掃凈屋子再請客”!绻髽I要創新,就不能保成守舊。不保成守舊的核心是“敢于將原有優勢歸零”,不懼怕失掉原有的優勢。這就是說,創新的第一步,就是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就是打破原有的一些東西,如果沒有這樣的勇氣,就不是什么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只能算作小修小補。
以上長虹對互聯網概念帶個彩電產品研發設計的戰略沖擊的理解,系統的表現在長虹的ChiQ新品之上。長虹和海爾一樣,不僅僅是說一些“狠話”,而是扎扎實實的在行動。
對于互聯網規律的理解,海爾也有三句話,他和長虹的不一樣,有一樣。
第一, 海爾說,無用戶全流程最佳體驗的產品都不應生產。這實際上就是強調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思維,強調以用戶體驗和需求為核心配備技術選項和產品功能選型;而不是傳統的以技術的先進性評價產品的價值。這一點和長虹的第二點非常一致。都是強調技術主導到應用體驗主導的轉變,其發生背景就是“性能相對過!边@個IT和互聯網規律。
第二, 無價值交互平臺的交易都不應存在。這一點海爾將“交互”設定為企業價值的“核心”。這種設定不僅適合于營銷(不在雜志上做硬廣),同樣也適合于產品:向網絡化、智能化的家電產品轉型,向數據和應用為中心的產品體系轉型,向協同的產品互動關系轉型。某種意義上,這是長虹家庭互聯網價值和思維的放大化,是網絡精神貫穿企業經營任何細節的必然產物,是互聯網下具體的產品、營銷和經營創新的方向。
第三, 外部的變化非常非常,如果你還是追求傳統時代企業的均衡就是等死,這個時代一定會把你扔掉。這句話不僅指出了家電產業互聯網化帶來的市場變化是空前的、積極特殊的,更指出“均衡”的悲劇,“特色和特長”的價值。張瑞敏借此要求海爾要不均衡,或者說必須有自己的專屬特色。這對于海爾這樣品類最為齊全、銷量第一的廠商而言,是一個不小的課題。它就如同長虹強調電視產品開發不能面面俱到,而是應該注重視音頻這個核心主業一樣,都是對“互聯網規律下,生態生存規則的思考”。所謂生態就是你必須依賴于伙伴,不可能包打一切。而伙伴會青睞和你合作的理由是什么呢?不是你很均衡,什么都是,什么都能做:而是你很有特點、有自己獨特的價值、有被消費者,用戶體驗認可的價值。
闡述是不同的,但是原理是相似或者一樣的。無論是精益求精,還是顛覆性創新,或者以交互價值和用戶體驗為核心的思維,他們都是互聯網原理的一部分,是中國彩電業、乃至整個家電業的唯一未來。
產業生態革命,互聯網不停步
尊重互聯網規律、以互聯網規律來生存和發展,是彩電和家電產業的根本需求。對此的理解,如果僅僅局限在眼下已有的成績和思維之上是不可取的。長虹謂之“想象力實驗室”。也就是說,互聯網自身并沒有走到巔峰,而只是剛剛開始。面對互聯網規律就是面對未知、面對創新、面對“一切皆有可能”。
就在這個一月份,百度推出了一個無線涉嫌頭產品,谷歌花費30多億美元收購了一家“傳感器”公司。巨頭的動作直指一個叫做智能家庭的目標。而此前,創維已經跨界的和華為達成了合作伙伴關系,蘋果則和海爾曖昧往來,長虹也有著小米的隨影隨行……為何會出現如此特殊的行業搭檔,或者說為何長虹研究彩電產品, 為何要聽取奇虎360的建議呢?
長虹提出“讓想象發生戰略”
應為,互聯網時代,產品不再是以硬件技術和實現方式為中心;而是以數據為紐帶、應用體驗為中心。消費者看到的不是彩電的硬件,而是彩電的功能,其背后則是對相應數據的處理、傳輸和通信。因此,軟件、硬件、平臺等生態要素,在互聯網時代即是分家的關系(他們當然能夠跨平臺移植),卻又是緊密結合的關系(軟件、硬件和平臺等要素必須保證其他的生態要素能夠和自己“跨平臺”移植,否則孤立的生態要素就會應為失去生存環境而必然死亡0)。
所以,可以看到,“牽手 ”,尤其是“跨行業的牽手和相互進入”正在成為“互聯網概念”影響傳統產業的根本方式之一。彩電和家電也不例外。
這種變化,系統的改變了彩電這個固有產業的外圍存在,系統的改變了彩電這個產品固有技術范疇的存在,系統改變了彩電這個傳統應用固有空間的大小。而且這種改變只是剛剛開始。甚至,連蘇寧這類傳統渠道商,都開始推自己的內容、硬件,甚至金融服務平臺……這種產業生態的大變革、大革命剛剛開始。
對于已經走在互聯網化路上的彩電企業,現在面臨的機遇和風險都是最多的。如果不能于黑暗和混亂之中,執起根本方向,那么就會失去未來。正式處于對這種風險的認知,海信說,未來會有一批傳統彩電企業消亡,甚至主流企業只剩三五家。
當然,海信的說法未必會成為事實。不過,在互聯網化大潮中,如何弄潮、如何不被海水嗆著,卻是一個必須被重視和被解決的問題。市場環境、消費意識、產業規律多已經不同,長虹等也已經走在了“大變革”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