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3年第四季度以來,彩電行業的智能化加速進行。以樂視、小米、華為、百度、TPLINK等為代表的企業,通過“智能機頂盒”產品悉數染指家庭娛樂市場。這讓本已經在激烈變革中的電視機產業,再添變數。更引發了人們關于未來彩電行業何去何從的思考!
彩電新品“加減”無序
2013年四季度,彩電市場新品不斷。不僅原有的以十一黃金周為中心的“秋季發布季”規律被打破,更有一些超過人們對彩電傳統認識的產品出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創維酷開和TCL的產品。
在9月,創維于天貓商城推出了三款酷開TV。這三款產品在12月中旬也登陸了京東商城。創維稱這批產品為“家庭第一款互聯網電視”。但是,作為“電視”產品,創維酷開TV卻不能直接看有線電視、衛星電視,或者地面無線信號電視節目:因為,創維酷開電視缺少了一個叫做“高頻頭”(RF端子)的組件。
自彩電產品誕生以來,其接口的多寡、性能優劣變化無數。但是,RF端子和高頻頭作為最基本的標配,卻從來沒有離開過彩電產品。因為,具有高頻頭等組件,是彩電產品能接入“廣電網絡”的基本技術條件。在傳統意義上,電子行業將擁有高頻頭的產品叫做彩電,沒有高頻頭的則稱為“顯示器”。創維酷開電視取消高頻頭后,自然就不再是常規意義上的電視機了。
2013年底,彩電市場另一款奇葩的產品來自TCL。與創維做減法不同,TCL這次的創意是“加法”。一個擁有無線路由器、wifi功能的彩電產品。在TCL之前,彩電產品能上網,并非新鮮事。07年開始,就已經有很多能上網沖浪的電視機出現。但是,電視機作為一個中間設備,來幫助其它產品上網的,TCL卻是第一家。
集成無線路由器功能后,意味著電視機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終端,不再是的單一的信息接受者,而成為了一個家庭網絡的“樞紐節點”。這樣的一個變化,賦予了彩電產品更多的意義,以及在家庭網絡中的更大的權力:他就像一個封疆大吏突然黃袍加身——彩電具有了某種號召整個家庭互聯網的地位,甚至電腦、手機等,要想上網也要通過這臺無線路由電視機。
創維和TCL對彩電產品的一減一加,從成本上看都是200元內的“小動作”,從效果看如此的增減“值不值得”、能否得到市場認可也尚沒有定論。但是,這種加減之間的反差,卻反映出了整個彩電產業,對彩電產品未來形態何去何從的“無助性”。
陷于“網絡”迷陣的彩電
彩電“觸網”,不是新鮮事。
最早在2003年海爾就推出了流媒體電視:能夠播放網絡下載的媒體內容的電視機,這算是最早的彩電上網方式;此后,2004年海信嘗試推出PC+TV的一體機產品,將電腦、彩電和網絡和為一體,不過市場反響不是很好;2007年,網絡電視機,一種能直接上網的電視產品開始流行,這種產品有點像智能手機流行之前的“功能性手機”產品;2010年底,海信在國內市場率先推出“智能電視產品”,并迅速成為行業主流,這種產品類似于海信此前的PC+TV的架構,只不過其計算部分采用了ARM智能核心,而不是PC的intel核心;2013年底,眾多通信、網絡和內容商開始推出“智能機頂盒”產品,搶占客廳娛樂新空間……
因此,可以說過去的10年彩電產品的發展歷程,除了高清、數字化和平板化等在核心顯示技術方面的進步外,還貫穿著一個完整的“彩電上網”的線索。實現網絡內容在彩電平臺的無縫支持,在客廳娛樂中引入網絡內容因素,讓彩電成為廣電和互聯網雙終端產品,一直是彩電產業“應用創新”的關鍵方向。
目前,彩電觸網已經不再是彩電產業自己的事情。百度、奇虎360、盛大果殼等企業認為,在傳統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之外,第三個互聯網概念:家庭互聯網已經出現。而彩電就是這個家庭互聯網產業的核心終端之一。智能機頂盒和智能路由器等產品,作為家庭互聯網入口和中樞,在未來市場中具有改變家庭娛樂方式,甚至成為智慧家庭核心點的戰略作用。認可這種觀點的企業還有很多,如華為、快播、蘇寧、小米、三星、蘋果、谷歌、湖南衛視、完美世界等等。
彩電觸網的戰略被上升到一個叫做“家庭互聯網”的更高層面,讓彩電和網絡的關系變的更為緊密。更多的市場參與者和巨頭力量的努力,正在改變、并繼續使得彩電與網絡之間的關系變得錯綜復雜。
家庭互聯網:彩電并不孤獨
圍繞著家庭互聯網的“掘金”戰役,彩電不是孤軍奮戰。雖然彩電是家庭互聯網概念的開題者,尤其是智能電視機的出現,才使得家庭互聯網成為了可能,但是彩電卻不是唯一的主角。
2013年12月,全球著名的硬盤制造商,存儲企業,西部數據WD推出了一款名為MY COLUD“個人云硬盤”,又叫做家庭云、私有云的產品。其定位是家庭網絡存儲服務器。用戶可以通過鏈接互聯網的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甚至電視機和機頂盒,存儲、讀取和管理家庭多媒體數據。
這個“個人云”服務器,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存儲設備,他還是很多其他“經濟形態”的有效終端:比如,DC和DV產品創造的家庭數據要存儲在這里,同時消費者從網絡上購買的電子版權的音像資料也要存儲在這里。云服務器和普通PC存儲的不同點在于,他不需要額外的計算和顯示設備支持,是低功耗的滿足長期在線待機的產品。在性能特點上追求穩定性、低功耗、多路輸入輸出管理等,是典型的在線值守、后臺服務設備。
西部數據的個人云硬盤是家庭互聯網的本地存儲中心。對比于公有云存儲,其具有私密性、獨享性、更高的隱私安全性和大容量、大數據管理的經濟性特點。未來的智能生活中,這樣的本地數據中心應當和公有云一起構成層次化、差異化的存儲服務體系,滿足消費者差異化的應用需求。
作為家庭互聯網設備,具有長期在線值守任務的還包括通信和基礎計算服務節點:目前,來滿足這個節點工作任務的設備就是盛大果殼、小米或者樂視的“智能路由器”(另一些叫做無線路由智能機頂盒)。
這些智能路由器中,最具特色,也是目前銷量最大的出自專業網件廠商TPlink之手。TPLINK被稱為mini大眼睛的飛碟狀智能路由器產品,不僅具有傳統的路由器、智能機頂盒功能,甚至還擁有自身的麥克風、攝像頭,與電視機結合可以不用其他設備實現視頻會話或者在必要軟件的幫助下實現語音和手勢控制的功能。
類似tplink推出的這樣的產品,在市場上已經逐漸增多起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和廠商意識到無線wifi與機頂盒結合;網絡應用,智能計算與機頂盒結合的必要性。在這些產品不斷被創新的同時,鍵盤鼠標和各種人體工學輸入設備也在進入客廳娛樂市場,成為與彩電有著緊密關系的伙伴。
但是,彩電的家庭互聯網和智能新朋友還不僅僅是這些:聯想的規劃是電腦、手機和平板電腦與彩電無縫互動;長虹更是想讓冰箱、空調、抽油煙機也能和智能設備互動交互,上網沖浪;小米甚至已經開發出智能豆漿機產品——雖然他自己都不知道這玩意兒將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
總之,圍繞家庭互聯網、智能化的核心,彩電已經不再是孤獨者。各種搭檔、各種天才或者異想天開的設想已經活分起來。
已經上網的彩電,不可回避的問題
在家庭互聯網的道路上,彩電不再孤獨。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但是卻并不意味著彩電自此可以高枕無憂。
第一個問題是,智能機頂盒和智能路由器的出現、普及,讓消費者購買“智能電視”不再是必然的選擇。因為消費者完全可以選擇最普通的電視機(或者大尺寸顯示器——目前家用市場還缺少這類產品),與智能機頂盒或者智能路由器結合,實現完整的智能電視功能。
第二個問題是,液晶電視越來越輕薄,未來OLED電視更可能像“一張紙”一樣,實現更為超薄的設計:如果這樣,對于那些擔心“沒有聲音再好的戲也出不來”的人,恐怕問題就真的來了。聲音技術依賴的喇叭,如果要達成非常棒的效果,就必須擁有一個足夠大的共振空間——越來越薄的電視機正在越來越不能提供這樣的條件。所以,音響行業會因此迎來新的騰飛嗎:就如同,電腦帶來了多媒體音響的輝煌一樣!
第三個問題是,所謂的多屏互聯,不僅僅限于在局域網內,手機作為電視的遙控器,或者手機與電視分享畫面——這種所謂電子信息設備之間的通信,只有在廣域網、在整個互聯網和通信產業中實現,才更有價值和意義(OTT的下一個輝煌)。那么在這種廣域網,相隔千里的手機與彩電互動中,彩電如何實現“頻繁、多樣和復雜”的操作呢?依靠鍵盤、鼠標還是觸摸屏?或者液晶和OLED的in-cell、on-cell內置觸摸技術的成熟,干脆讓電視機成為一個超大號的觸控“平板電腦”呢?
第四個問題是,彩電周邊的兄弟產品“誰來做”!這是對于彩電廠商最敏感的一個問題:現在的局面是,機頂盒和智能路由器產品有專業機頂盒廠商、彩電廠商、通信企業、互聯網企業共同參與,其中互聯網概念企業占據主導;家庭云設備則只有西部數據和希捷兩個硬盤巨頭在推動,彩電企業還沒有涉及。但是,彩電企業也不會坐以待斃:看看創維酷開的天貓商城,路由器、無線網卡、優盤、鍵盤鼠標等“智能時代、網絡條件下,彩電產品的各種雜碎伙伴一應俱全”!——彩電周邊兄弟的市場屬于誰?這是彩電企業最想盡快解決的問題。彩電廠商不會坐失產業發展的任何機遇,但是IT圈的企業就會心甘情愿的做看客嗎?
第五個問題是,彩電的終極形態是什么?本文開頭已經提到創維酷開和TCL兩家企業彩電創新的“加減法”。以此為基礎,彩電未來可能有兩種極限形態:第一,彩電就成為單純、單一的顯示器——這很像現在電腦產品分體機的格局,顯示器行業完全獨立;第二,彩電成為全能王,不僅無線路由器功能要集成,云存儲也不落下,攝像頭、麥克風更是要拿下,甚至還有很多想不到的“玩意”也要集成于一身——這種局面雖然對彩電企業獲利最有利,但是實現的可能性卻不大。不過,也有可能,也是最可能的情況,未來彩電形態處于以上兩種極端狀態之間……然而,無論是那種局面,對于彩電企業都意味著創新和嘗試的辛苦。
上面提到的問題只是家庭互聯網環境下,彩電產業可能面臨的諸多問題的一角。這些問題的出現,固然與彩電自身的技術進步緊密相關,但是更與未來彩電將作為家庭互聯網,乃至廣域互聯網中的一個有效應用節點而存在的產業發展方向緊密相關。在一個巨大的、智能化和網絡化的信息系統中,在一個以數據、通信和交互為概念銜接的未來個人與家庭消費電子應用市場中,彩電面臨的局面正在越來越“復雜”。
彩電必須迎接“體系”應用時代
傳統彩電產品,是一個獨立的功能單元。而未來彩電產品卻僅僅會是一個功能節點。
如果彩電需要上網看大片,僅有顯示技術無疑是不夠的,網絡通信產品和技術是基本的需求;如果彩電要玩玩微信,只有顯示技術更是遠遠不夠,通信、操控和計算技術的進步將不可避免的被引入進來;甚至即便是傳統廣電網絡的點播服務,彩電也需要集成支付功能,那么就涉及了操控、安全、信用等新的信息化領域……
這種嶄新的彩電應用形態,會導致彩電產業和IT產業、互聯網產業、通信產業“滾”入同一個戰壕:這些不同出身和背景的企業即是伙伴,又會是競爭對手。不同企業之間,這邊打臉、那邊親熱的局面將不斷上演。
如果將這種畫面的范疇在擴大一些,就是整個信息化、物聯網和智慧社會的基本面貌:以信息技術和數據傳輸為紐帶,傳統的行業之間的溝壑被填平,不同產業企業近身肉搏的戰爭,將帶來巨大的產業洗牌。對于如此巨大的產業變革,彩電行業的傳統巨頭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