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已經到了2014年的最后一個月。國內的彩電行業也經歷了許多的風風雨雨,這一年里面,有陽光燦爛的大賣季,也有風雨飄零的慘淡季。這其中有市場的原因,有技術的原因,也有政策的原因。但不管什么原因,我們總能從中找出一些規律,總結一些關鍵點,以便來年能有更好的發展。

4K超高清
無論電視如何發展,顯示畫面仍然是它的最主要功能,絕大多數用戶購買電視,需要的也僅僅就是這個功能。所以顯示技術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是但是的最主要技術。那么在2014年,顯示技術的關鍵點是什么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4K。
實際上在2013年,4K就是眾多廠商和用戶都在關注的技術了,不過由于成本和片源等諸多問題,該技術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普及。不過經過一年的發展,這兩個問題基本都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解決。4K進入普及階段,已經勢在必行了。
所以在今年年初的CES2014上,我們看到了許多4K產品和與之相關的服務和配件。像索尼CES 2014便推出了三個不同系列的4K電視機,包括針對“廣大消費者”的入門級系列。該系列的推出,為今年4K的“普通消費化”定下了一個基調。
不過只要是新東西,那么就總需要有一個規范,認同和普及的過程,4K也一樣。去年該技術剛剛出現的時候,一直因為片源的問題遭到詬病,不少消費者也因此對其避而遠之。再加上該標準剛剛出來的時候沒有太過嚴格的規范,消費者不清楚,也不確定自己買到的究竟是不是真正的4K標準產品。這一切都在限制著4K的真正普及。
好在隨著內容提供商對4K片源的支持,特別是2K轉4K關聯補償技術的廣泛使用。片源的問題終于有望得到徹底的解決了。同時,在今年年中的時候,專門針對4K標準認證的《超高清顯示認證技術規范》又正式發布了。更是在政策上為4K打下了一個普及的基礎。
在今年推出的規范當中,4K電視產品的認證包括了功能、圖像顯示格式、接口、性能等多方面的認證。這些項目都會直接影響電視的顯示效果,任何一項不達標,電視就不能真正的達到4K的標準。比如,在接口方面,電視機必須具備HDMI 1.4a或者1.4b版本的接口,才能傳輸真正的4K分辨率的超高清電視。

該標準正式推出以后,所有的4K產品都必須要經過認證才能算是真的4K。經過認證的產品也都會在出廠時張貼認證標示,有了該標志,消費者便無需擔心自己買到不算真正4K產品的“偽4K”了。從源頭上打消消費者的購買顧慮。
我們有理由相信,當一切都準備就緒,在未來的2015年,4K電視將繼續普及,并逐漸取代低分辨率的電視,成為真正的主流。現在有些廠商開始停止生產2K電視,便是很明顯的征兆。
電視行業顯示技術的發展不會停滯不前,這一點毋庸置疑。因為這還沒到2015,市面上便有了新的8K概念,也出現了曲面電視和激光電視等嶄新的產品。
8K技術自不必多說,在4K都還未真正的普及之前,它還只是屬于未來的概念。而曲面電視則因為成本的關系,整體的售價還比較高,離真正的普及仍然很是遙遠。而激光電視作為一種真正的新產品,則在出現的一開始便打上了“性價比”的標簽,是最有可能普及的一種產品。
那激光電視是什么樣的電視呢?簡單的說它就是采用激光光源的電視。相信不少用戶對背投電視一定都還有印象,雖然屏幕尺寸不小,但碩大的機身和令人堪憂的燈泡壽命是它最大的軟肋。而投影機在亮度和分辨率方面也一直不能讓人滿意。激光電視的出現則解決了這一問題,可以說是它是目前取代背投電視的最佳方案。
但2014年并不是激光電視的首年嘗試,實際上國內激光顯示技術的發展,最早可以追述到80年代中期。成形產品的出現也可追溯到2008年前后。但是,真正算得上是激光顯示的快速發展期的,也只是這一兩年了。
2013年,上海儀電便投入了激光電視的懷抱。這被業內人士稱為國有巨頭企業對激光電視的牛刀小試。而2014年9月,國企海信發布的激光電視則正式將其帶到了普通消費者面前,主打的,就是“性價比”。
目前,100寸畫面的液晶顯示產品價格在70-100萬元;價格相對低廉的100寸等離子電視產品已經因為燒屏、體積笨重等劣勢,已經被市場放棄掉了。而海信激光影院主機、屏、高檔音響三件套裝才只要59999元,確實便宜很多。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性價比”這一個詞語用在海信激光電視面前,那也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實際上該款電視的售價并不算低,只不過相對于其他100寸的產品,海信這款激光電視的售價那還真是相當可觀的,至少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可以承受的,大尺寸,再也不是土豪的專屬了。
不過2014年,并不算是激光電視的普及年,只不過海信等國有大企業給其普及打下了相當堅實的基礎,特別是12月央企華錄進入這一領域之后,更是將聲勢進一步壯大。這對關注這一領域的企業來說是一個機會。
在馬上要到來的2015年,激光電視想要普及,就必須進一步推進技術和市場的成熟進程。將消費者的接受度和技術的成熟度都一起抓起來,最終通過銷量的提升降低整體的價格。最終通過價格的下降將普及變成可能。
激光電視的出現,就是為了滿足用戶對大的需求,這一點也從側面揭示了電視行業的另一個特性,那就是尺寸的最大化。因為更大的尺寸意味著更好的觀影效果,這對以顯示畫面為主要功能的電視來說,肯定是最核心的參數。
這一點從權威機構的統計數據也能夠看出來,研究顯示,按顯示面積尺寸算,2014年彩電行業的成長能夠保持在10個百分點左右。代表著大尺寸應用方向的70英寸及其以上產品市場,比較2013年,更將獲得6-8倍的成長。這在市場整體都呈現萎靡狀態的國內電視市場,算是一個不錯的消息了。
2014年,電視尺寸變化最顯著的兩個特點就是,普及尺寸的提高和超大尺寸產品的不斷出現。在2013年的時候,電視的最普遍尺寸還在50以下,而到了2014年,市面上普通消費級的電視已經將尺寸提升到了52寸,小于42寸的電視,現在只能算是備用電視,被用在臥室和書房當中。
另外一方面,大尺寸的電視在今年也是層出不窮,從60寸到90寸,甚至到110寸,我們都能看到成型的產品出現在市場之上。只不過這些產品的價格呈現的不是一種階梯狀的狀態,而是呈幾何倍數在增長。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還是由于大尺寸面板的需求太低的緣故。廠商無法通過規模化效應來降低整體的成本,所有的成本都集中在那極少數的幾個人身上,越大尺寸的電視需求量變越小,價格自然也就更高了。
不過隨著人們對尺寸要求的不斷增加,技術的不斷成熟。相信現在所謂的大尺寸也會跟之前的電視一樣,慢慢的變成普通的消費級別的尺寸,走上普及的道路。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尺寸始終還是有一個極限。電視行業可以發展,人們家里客廳的需求卻不大可能無限制的發展,科學而言,2.5米的觀看距離里,最佳的電視尺寸為40存,3米則是52寸。而那些110寸的電視,就真是的土豪才能享受的產品了。走進尋常百姓家,路還太遙遠。
要說今天什么概念普及的最快,可能并不是我們之前提到的4K,因為目前市場上普及得最為徹底的,還要當屬“智能”了。現在只要是一臺新品電視,那就肯定具備智能的架構,內置了智能的系統。
在最初的時候,智能電視只是簡單的內置了智能的操作系統,具備一些簡單的延展功能,可以用U盤播放一些影片,不過隨著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智能操作系統在手機領域的成功。智能電視的功能在今年也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發展到現在,在線視頻播放,游戲,購物這些曾經只能在手機,平板上,甚至只能在電腦撒謊能夠實現的功能,現在也都可以在智能電視上實現了。并且隨著電視功能的不斷完善,智能家居這一概念,也開始圍繞著電視的智能化開始變得火熱起來。
在智能家居的概念中,電視已經不再是電視,它扮演的是一個家居顯示核心,控制核心的角色。手機,平板端則是一個操作端口,用戶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以對自己的家居進行控制。如打開關閉家里的電燈,查看冰箱的溫度和內容,監控客廳里的情況等等。
在未來,隨著智能在其他家居端口的不斷普及。以智能電視為核心的這一生態圈,將變得更加豐富而完善,這對于追求時尚和科技感的年輕人來說,確實是一個相當好的消息。
但也必須要承認的是,智能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也很多,智能電視的穩定性從某方面來說是要低于傳統電視的,這對于那些不太喜歡復雜功能的中老年用戶來說,其實是一種煩惱。如果解決這一部分用戶的需求,也是未來智能家居廠商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說到智能化,就必須說到與之相對于的一點,那就是網絡化。智能電視的大多數功能,如在線觀影,互動,應用的下載等等,都需要流暢網絡的支持。這也就是為什么現在大多數智能電視,都會內置WIFI的原因,當然,這也為其成為智能家居的核心打下了基礎。
但大量網絡應用需求和內容需求的出現,也催生了一大批具備這些資源的互聯網廠商,進入智能電視領域的念頭。而事實證明,這些廠商最終還真獲得了成功,并在經過了2014一年的發展之后,某些互聯網廠商甚至具備了與傳統廠商一爭高下的實力。
互聯網廠商之所以能夠成為,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傳統的廠商短期內也不容易復制。但在營銷,推廣,品牌打造,銷售渠道開拓等方面,傳統廠商卻可以快速的學習并且模仿出來,這一系列的東西,我們都可以將其稱為“互聯網思維”。
營銷,一直都是互聯網廠商的法寶,它們往往都擁有大量的粉絲,產品在設計的各個階段,都能吸引眼球,甚至到最后,產品還沒有正式生產,就已經開始有人預定了,有錢還不一定能預定得到。這就是互聯網廠商的實力,也是他們致勝的法寶。
另外一方面,就是互聯網廠商在渠道方面的優勢了。他們統一走的都是電子商務的銷售渠道,沒有實體店的一系列開銷,成本自然就更低了。網購的發展給了互聯網廠商絕佳的機會,用戶接受在網絡上購買電視,他們就具備了成功的最大前提。而在一開始,傳統廠商在這方面則相對吃虧一些。
不過好在這一切都不難學,傳統廠商在品牌認知度和整體實力方面,肯定也都具備著自己的優勢,所以在它們也隨之推出了自己的互聯網品牌之后。國內的電視市場,就開始進入全民互聯網的時代了。
在這個時代里面,年輕人是絕對的消費主力,智能和娛樂是絕對的賣點。但要說核心,那肯定非“性價比”莫屬。這是互聯網時代一個最顯著的特性,這一點已經在智能手機領域得到了很好的印證。
今年大屏電視,4K電視的價格能夠下降得如此之快,互聯網絕對也功不可沒。但這一趨勢一旦開始就無法逆轉,我們只能希望廠商們能夠在這場擺在明處的博弈中,越走越好了。
說到性價比,那就必須要說與之絕對成正相關的電視配件——智能盒子。作為幫助傳統電視用戶最快,最經濟進入智能時代的產品,智能盒子已經出現便出現了瘋狂普及的趨勢。國內大大小小的盒子廠商數都數不過來,生產的盒子也是千奇百怪,各有賣點。
盒子產品從誕生開始,就有一個最為顯眼的屬性,那就是“低價”和“便捷”。無論是新電視用戶還是老電視用戶,他們都可以以極低的價格買回這些產品,并且快速的連接和配置到自己的電腦之上,輕松實現智能化的體驗。這種低價,快速的體驗賦予了盒子超強的生命力,使得它在誕生之初便呈現出了一種爆發式的上升姿態。
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實目前市場上主流的智能盒子并不單一,它們基本上還是可以被分為3類:它們分別是最早出現在這一領域的IPTV,隨后開始普及的廣電系統的機頂盒和最近各大廠商推出的OTT智能機頂盒。而目前市面上大家所討論的,基本都集中在第三種設備上,很少宣傳第一二種。
電信運營商發布的IPTV機頂盒雖然并沒有怎么曝光,但它可能還是目前消費者最熟悉的機頂盒產品,作為最早出現的“盒子”類產品,它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這個市場的“啟蒙老師”。后來出現的盒子產品基本都是以它為原型而開發的。只不過,隨著后起之秀不斷出現,IPTV顯得有點跟不上節奏,漸漸被“邊緣化”。
而廣電系統的機頂盒則是大多數家庭在家中有線電視數字化升級后的選擇,所以普及程度也相當高。而第三類“盒子”則是我們經常看到的智能盒子了。它是由國內互聯網企業,家電企業和視頻提供商聯手廣電系統企業合作推出的OTT TV產品。
OTT TV是“OverThe Top TV”的縮寫,意思是“基于開放互聯網的視頻服務”。它跟廣電系統的盒子有本質上的不同,廣電使用的是專門的視頻節目通道,而智能機頂盒則是利用寬帶網絡播放網絡上的視頻資源。
而OTT TV機頂盒根據其操作系統的不同,現在又可以分為搭載蘋果iOS系統的“盒子”和搭載谷歌安卓系統的智能盒子。搭載IOS系統的盒子目前僅有蘋果的appletv一款產品,另外其他的智能盒子產品目前親一色的搭載的都是谷歌的安卓系統。
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實智能盒子就是將電腦和手機端的視頻播放功能做到了“盒子”這個產品上,它與第一、二類“盒子”的最大差別是擁有強大的視頻資源搜素和點播能力,這是吸引消費者為其買單的主要原因。
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OTT盒子本身其實不帶電視臺節目的實時直播功能。它本身只是一個封閉系統,后臺的點播內容非常有限。其及時性暫時是無法和廣電系統的盒子相比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盒子類產品對網絡的要求還比較高。如果沒有好的網絡,用戶是無法利用盒子獲得很好的觀影體驗的。
當然,除了這三類盒子。最后還有一種盒子。它是以“代碼共享”的方式山寨境外的衛星電視機頂盒。使用這類“盒子”不但有一定的法律和政策風險,而且因為是灰色產業的關系,售后服務完全沒有保障。
但就算是目前主流的智能盒子,現在想要合法的播放視頻資源,都必須要與集成播控牌照商進行內容版權合作才行。并且播放的也只能是具有電視版權的視頻資源,智能盒子剛剛出現時候的那種自由散漫的時代,已經徹底過去了。
之所以會有如此嚴格的限制,主要原因還是由于互聯網盒子,智能電視的強勢發展,在擴大了市場需求的同時,也給市場造成了一些混亂。這促使廣電總局頻頻出手,用較為嚴苛的政策規范這一市場。
從今年7月開始,廣電總局兩次約談OTT牌照方,隨后便開始了對OTT盒子的整頓,其中還有好幾家知名的企業被點名批評甚至整頓。在三個月內,廣電總局“連下重手”,便將這一市場徹底“清洗”了一遍。包括優酷、樂視、愛奇藝等在內的電視端視頻APP緊急下架,應用商店內也完全找不到這類軟件。
根據廣電總局的要求,OTT盒子平臺上所有內容都由牌照方負責,互聯網電視終端產品中違規視頻軟件下載通道必須關閉。未經批準的終端產品不允許推向市場。直接打擊了剛開始有興起跡象的智能盒子市場。
但并且必須承認的是,看似嚴苛的市場環境其實也并非沒有好處。大力的打擊首先是將山寨產品扼殺在了搖籃當中,能夠在市場上存活的廠商基本都是本行業的佼佼者,這在一定程度上其實是保證了正規廠商的利益。也為他們后續的健康發展肅清了市場。
并且內容得到了控制,雖然數量受到了限制,但在質量上卻能夠得到明顯提高,并且還規避了很多潛在的風險。市場更規范,互聯網電視才能發展得更好。
無論是盒子,還是電視,無論它們擁有多牛的技術,能帶給用戶多么刺激的體驗。但在在沒有了視頻內容的支持的情況下,未來的路都會比較難走。內容始終都還是電視的絕對核心,其他的一切功能,都只是錦上添花而已。而現在,想要發展與內容有關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能夠獲得內容牌照放的支撐的前提下的。
互聯網電視想要繼續發展,擺在面前的其實只有兩條路,要么獲得內容牌照,要么接入廣電機頂盒的顯示終端,要么就變成一個單純的屏幕,所有的互聯網內容都來自于手機或其他移動設備,將內容投射到大屏幕上。顯而易見的是,第一種算是穩妥的做法,第二種有些擦邊球的意味。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條穩妥的道路目前實際上并不怎么好走,因為目前所有視頻廠都在“抱大腿”,希望跟牌照方緊密融合,以達到廣電總局要求。為此,優酷土豆砸了5000萬元給華聞傳媒旗下控股公司國廣東方,換來其16.6667%的股權和未來雙方聯合開展互聯網電視相關業務的保障。樂視網也緊急牽手了重慶廣電,要聯合申請內容牌照,希望以此擴大內容運營上的自主權。
所以第二條路,可能成為不少實力不夠的廠商的首選。也就是說,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市面上會出現很多奇怪的硬件產品。55英寸的平板也就是該類產品的代表。在這套系統里面,智能路由器會成為家庭的終端,操作系統在路由器里,內容也在路由器里,電視會變成一塊徹徹底底的屏幕。但其可行性還未得到市場的驗證,并不能算是成熟的產品。
當然,這里指的內容并不僅限于視頻內容。不少廠商還將目光瞄準到了網上購物等更廣闊的內容上。像國內的知名家電企業——海爾,就與阿里巴巴進行了深度合作,推出了內置基于阿里巴巴家庭數字娛樂服務的生態應用。除了能為用戶提供傳統的觀看4K視頻的服務之外,還特別為用戶提供了語音電視購物的服務,很有意思。
當然,與購物網站合作的廠商還有很多,像長虹便也與京東達成了合作,推出了內置了京東商城的智能電視。這些電視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專門對電視上的購物進行了優化,包括UI,搜索方式,操作方式都進行了改變。目的就是為了讓用戶習慣在電視上購物,并養成習慣。
總之,互聯網電視的趨勢不可逆,市場的需求存在,技術手段也很靈活,想要用一種方式管遍所有渠道,是不太可能的。獲取牌照作為最穩妥的方式,肯定會成為有實力廠商的首選。但小廠商只能想一些其他辦法了。未來會變成怎樣?這場博弈會催生出其他什么樣的形態呢?我們說了不算,政府說了不算,消費者才是最終的選擇者。
人類的天性是什么?玩一定是其中之一,所以在智能電視的功能當中,游戲自然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當年就靠一個《瘋狂的小鳥》,智能手機一下子就被用戶接受了。在大家還不會用各種工具級的App之時,小孩子便知道如何用觸屏來捕魚、切水果了。這種游戲和玩樂的需求便是促使智能手機融入用戶生活的最原始動力。這一點放在智能電視中仍然奏效。
所以在2014年,我們見證了許多游戲電視的興起,也看到了無數次的合作,看到了許多聯盟的誕生。它們在向我們展示著一個趨勢,那便是客廳娛樂的核心,又將要回到電視身上了!
這一角色,電視其實扮演的是很有些基礎的,它作為家庭游戲娛樂的核心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甚至80后,90后的整個童年,都跟電視游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只不過當時電視游戲必須依靠各種游戲主機來實現。但它為以電視為核心的客廳打造的娛樂環境基礎已經相當夯實了。這是智能電視通過游戲打開市場的最大憑仗。
通過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內容的不斷豐富,現在智能電視在游戲處理能力上已經有了相當好的基礎。特別是今年在電視核心CPU和GPU技術上的突破,更是為電視游戲的發展,奠定了硬件上的基礎。
而以體感為主要操作方式的操作配件現在也已經全部被配套在了具備了游戲功能的電視之上,體感,聲控,觸摸,這些嶄新的控制技術現在也都被配備在了電視上,并能夠為提升電視游戲的體驗提供支持。
智能電視專用的游戲現在也開始如雨后春筍一般的出現。所以無論是基礎還是內容,智能電視的游戲功能,在2014年都已經具備了全面開花的能力。
所以,在馬上到來的2015年,我們有理由相信,電視游戲能夠作為一種媒介,把人們從手機,平板,電腦上拉到客廳當中,降低視頻內容不足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其中除了多年來積累的客廳娛樂文化基礎之外。一家人一起其樂融融玩游戲所廠商的親情感也將成為智能電視普及的強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