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QLED電視的概念日益走紅。三星、LG、TCL等行業大佬的支撐,讓QLED幾乎成為了彩電市場唯一的運轉核心。液晶派的分析家,更是借以QLED名義,認為OLED遭遇了強勁的競爭,傳統的液晶技術即將被拯救和升華。
但是,就筆者看來,QLED不僅不會是液晶產業的救命稻草,而且很可能是終結液晶時代的掘墓人。為什么呢?因為,討論QLED的前途,不能只關注光致發光QLED,更需要關注該領域中的另一個QLED產品:電致發光QLED。
液晶借QLED謀求“脫胎換骨”
以三星等企業推出的QLED液晶產品為例,其技術結構是:藍色LED光源,配合紅色和綠色“光致發光”QLED材料,混合出均勻白色背光源,通過液晶屏幕的光閥調節作用,最終成像。
這一技術體系下,QLED物質主要取帶了傳統LED液晶電視中所使用的紅色和綠色熒光粉。QLED物質對熒光粉的替代產生的好處是:光轉化效率提升、出光波長分布更為集中,與目標頻率更一致。同時,如果使用的是棒狀QLED材料,在光色彩轉化的同時,還能進行偏振方向的改變——后者理論上可以節約傳統LED液晶電視背光源50%的耗電。
通過采用效率更高、出光純度更高的QLED材料,替代傳統液晶背光源中的熒光材料,液晶電視在基色的色彩純度上會獲得非常大的改善。這將使得電視機的理論色彩覆蓋范圍大幅提升。一般認為,這一提升比例渴望在3-5成左右。
更好的色彩,同時節能:這就是QLED背光技術帶給液晶產品的主要優勢。而色彩表現不及OLED是液晶和OLED技術競爭的關鍵弱項之一。因此,很多分析人士將QLED看成液晶的拯救者。不過,即便是QLED技術下的液晶產品,在對比度、色彩分辨率、舒適度等方面的表現還是要落后于OLED產品。
認識兩種QLED,液晶恐“引狼入室”
對液晶顯示技術,或者說是液晶背光源品質有幫助作用的QLED材料只是QLED產品的一種:即光致發光QLED。光致發光QLED不僅可以用于液晶背光源,也可用于一般的室內照明、室外照明等光源中替代傳統熒光物質。
不過,光致發光QLED材料還有另一個孿生兄弟:電致發光QLED材料。顧名思義“光致發光”QLED的發光是由于受到光照激發作用;“電致發光”QLED發光則是由于受到電流激勵作用。
與光致發光QLED材料的作用主要是改進傳統LED光源的品質不同,電致發光QLED材料自身就是一種“光源技術”——他就類似于OLED材料或者LED材料一樣,在電流的作用下能發出各種顏色的光來。
電致發光QLED材料在顯示領域的應用方式與OLED材料極為相似:即在TFT驅動陣列下,構筑網格狀的QLED材料陣列,進而形成QLED顯示屏!@種新型的顯示技術,在色彩、對比度、亮度、色彩分辨率等關鍵顯示指標上與OLED幾乎相當,甚至略有優勢,整體顯示效果超過傳統液晶技術,被認為是未來一種可供選擇的新型半導體顯示產品技術路線。
筆者認為,隨著光致發光QLED產品在液晶顯示領域的應用逐步展開,QLED產業自身會大為發展。包括產品種類、品性、壽命、成本等關鍵產業因素都會得到不小的進步。這些進步將最終成為直接的QLED顯示面板產品出現的基礎,進而對傳統液晶技術形成徹底的替代性作用。
某種意義上,光致發光QLED雖然能幫助液晶一時,但是液晶主動引入QLED卻是真的“引狼入室”——這個叫做QLED的新家伙不僅有可能會吃掉OLED,還有可能會同時吃掉液晶。
迎接QLED時代,還需三大突破
無論是光致發光QLED還是電致發光QLED產品,如果想大規模進入市場都還至少有三個關卡需要突破。
首先是產品的穩定性問題。QLED材料是一種復雜的半導體有機合成材料。大多數這種材料在高溫、氧化環境中的工作穩定性并不理想。因此,應用QLED技術的顯示設備,無論是液晶還是最終的QLED顯示屏,都必須設法保障QLED產品的“穩定”。
其次是市場準備的問題,亦持續穩定的產能供給、產能提升和市場消化問題。作為一種新型技術和材料,上游供應商不會一次性投入巨大的產能供給相應產品。市場供給能力的提升必須遵循螺旋曲線的規律。這就使得,消費者不能期待2015年QLED電視“爛大街”。產業需要的準備周期有多長、產品工藝的穩定性和成品率如何不斷提升等問題都會在未來一段時期困擾整個產業體系。
第三,QLED產品的成本問題。早期應用QLED技術的液晶電視成本一定會有所提升。那么在效果改善和價格上漲之間多久才能形成 “價值對等”,也就成為了QLED能以多快的速度普及的“關鍵因素”之一。
在以上三方面因素的影響下,有一種可能性是QLED的成熟速度不及OLED產品。那么,最終獲得市場勝利的依然會是OLED。但是,如果QLED的成熟速度很快,包括直接應用電致發光QLED技術的QLED顯示面板產品也快速成熟和出現在市場上,那么OLED和液晶都會成為歷史。
QLED、OLED和液晶的日子如何過得順暢,其實是OLED和QLED兩大技術體系的賽跑問題。在這個游戲中,液晶只能是最終的受傷者。而在這場賽跑中:產業支撐規模、技術成熟度、工藝成本和經濟性是最重要的“對抗性”因素。
總之,對于液晶這座顯示堡壘,QLED更像是“特洛伊木馬”:成熟和成功的QLED產品最終會變成QLED面板,而把引路人液晶拋棄。作為半導體顯示產業的企業,需要做的是計算液晶的生命周期,以及為OLED和QLED兩者都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