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財年,索尼曾經誓言要破解索尼彩電十余年連續虧損的“魔咒”。不過,理想雖然豐滿,現實則很骨感:2013彩電的索尼將繼續虧損。因此,索尼必須擁有新的方式和思路,來革新TV產業。這個新思維就是拆分。
索尼目前預計,2013財年電視機業務扭虧為盈的目標無法實現,并決定分拆彩電業務,將其作為全資子公司來運營。這一措施完成的目標時間點為2014年7月。這將使得彩電業務獲得更高的經營效率和戰略戰術靈活性,同時也擁有更為完善的“自我治理革新”機制。這一步驟也有利于索尼整體和彩電業務兩個層面的“成本控制”。
雖然拆分有很多好處,但是在筆者看來,這并不是真正戰略性的選擇:對于一家企業,這更像是左手倒右手的游戲。尤其是對于已經十余年連續虧損的索尼彩電業務,現在最需要的不是“更為科學的治理結構”,而是一些“真正符合行業規律的戰略性選擇”。因為,在十年為期的行業背景下,完全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索尼彩電業務的虧損雖然擁有諸多外部因素,但是“索尼不能把握平板時代的產業規律”才是根本性的原因。
索尼彩電最輝煌的時期,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瓏管時期:那個時候索尼在技術能力、品牌口碑、文化形象、銷量和銷售額、利潤額等等主要行業實力上幾乎都是業界第一。但是,隨著新世紀平板電視,尤其是液晶電視的興盛,索尼開始進入下坡路。份額從市場第一,下降到現在的市場第三。甚至在其啟動新一輪調整、改革和高端化的過程之后,索尼彩電2014年能不能保住前五的地位都很有懸念。
平板時代的失落,索尼主要的問題出在三個方面:最關鍵是,索尼始終沒有掌控住核心的面板資源,尤其是在2013年“安培經濟學”導致日圓大幅貶值后,索尼對面板資源的采購能力進一步受到影響。第二,索尼在平板產品的創新上一直落后于業界,這一方面是由于匱乏上游資源造成的,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索尼對互聯網電視時代的開啟后知后覺的結果。第三,索尼缺乏對以半導體規律發展的平板顯示技術的適應能力,具體說就是索尼總是“慢市場一個節拍”,索尼沒有能把握住平板時代產品價格體系IT化的根本規律、也沒有能力持續占據產品線的高端陣地,這使得索尼彩電競爭力持續下降。
即便不考慮這些長遠的戰略性命題,在2014年索尼還有兩道坎要過。第一是日本國內的消費稅,對索尼彩電日本國內市場的影響;第二是4K進入普及階段對索尼高端戰略的影響。據消息稱,索尼4K電視,依靠索尼內容產品一體化、“一個索尼”的戰略,在2013年成績非常突出,包括北美市場的4K銷量第一名和日本市場的占有率達到75%。但是,隨著4K產品進入普及時期,價格下降、產品增多、品牌競爭加大,這兩個成績指標2014年都會面臨巨大沖擊。
遠慮近憂皆有之,十年虧損成常態:這就是索尼分拆彩電業務的基本背景。但是,作為一個策略性的招數,索尼分拆彩電業務,對于其扭轉彩電產業的頹勢,只能是“抽刀斷水水更流”的節奏。因為,這樣的策略無法觸動索尼彩電產品線真正的要害:那就是缺乏IT化、互聯網概念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