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我國半導體顯示龍頭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2013年度財務報告顯示,該年度京東方實現營業總收入337.7億元,同比增長3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23.5億元,同比增長811%,其中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達17.1億元;每股收益0.17元,同比增長逾815%,創京東方、也是民族面板企業歷史最好成績。
另據,另一家民族面板業巨頭華星光電實際控制人,TCL集團2013年年報顯示,華星光電成為了TCL集團實際的“利潤奶!保2013年保持滿產滿銷,銷售液晶面板及模組產品2162.8萬片,成為全球第五大液晶電視面板提供商;實現銷售收入155.3億元,盈利22.6億元。同期,TCL集團凈利潤28.9億元。除華星光電貢獻了大頭利潤外,作為TCL集團的主業之一,彩電和手機產品,也是華星光電參面板產業的“下游客戶”:華星光電的價值還在于,提升了TCL集團在彩電和手機用面板上的自我供給和外購成本控制能力。
2013年,民族面板兩大巨頭成績喜人,被業界認為是本土面板產業已經走過“創業期”的艱難,進入快速發展期的收獲階段,并逐步開起“紅利模式”的標志!
京東方和華星光電的巨額盈利,固然是民族面板業帶給本土電子信息產業的直接紅利。但是,這遠遠不是民族面板企業所創造的全部價值。
民族面板企業的“紅利”表現在降低了本土涉及顯示面板部件的其它行業的運營風險,提升了產業話語權。2013年,京東方和華星光電兩條8.5代線滿產滿銷的第一個直接作用是,2013年初,國家調整了面板產品的進口稅率——稅收比例的提升,客觀表明,本土相關產業國際議價權的提升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顯示面板需求市場:因為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彩電、平板電腦、手機、PC和筆記本產品整機制造和出口國。這些產品,我國的產銷規模占據全球的4到9成。日韓臺面板企業的多一半顯示面板,最終出口銷售到我國市場。面板顯示產品一直是我國除半導體芯片外,最大的機電進口部件產品。民族面板企業的崛起,則徹底改變了我國在該領域廣泛受制于人,時刻被人卡脖子的狀況。2006-2007年,本土彩電企業大量出現,“手攥現金,無處采購面板”的供給困難局面,已經一去不復返。
京東方等企業大型面板項目的投產、滿產,為國內涉顯示行業降低了大量的采購成本。僅以彩電產品為例,為國內近億臺產能所節約的年度采購費用就不下百億元、甚至200億元。這些變化直接反應在最終產品的售價上,反應在全國每年5000萬臺內銷產品,5000萬個家庭的彩電購買成本上。
民族面板企業的“紅利”還表現在擴大了本土機電產品的全球制造能力。自2002年京東方第一個發起向現代半導體顯示技術的進軍開始,國內已經陸續建成和在建,北京、合肥、重慶、深圳,四個本土自主的千億級顯示產業基地;建成鄂爾多斯、成都、南京等數個500億級別的顯示基地。
同時,本土面板企業的發展,還吸引了外資企業加快在華投資和設廠,形成了廣州、蘇州和昆山,三地韓系和臺系廠商主導的500億級別的顯示產業基地。——雖然不能說,沒有本土企業的成功,外資企業就不會在華設廠,但是,本土企業的強大競爭力,絕對是外資企業加快進入國內市場的催化劑。
以面板顯示為龍頭,國內上下游產業的發展、技術儲備、人員儲備、研發實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2013年,京東方新品首發率占到全球的三成以上。清華大學等高校、中航工業、中國電子等大型國有集團,中科院等科研院所,都加入到了顯示面板產業、特備是上游材料、工藝和設備技術的研發之中。
雖然,由于起步晚、產業競爭激烈,在玻璃基板、各種光學薄膜、核心設備等領域,國內面板企業對日韓和歐美企業依賴依然嚴重,但是京東方和華星光電的成功,無疑為本土半導體顯示全產業鏈自主制造和研發能力的升級,提供了必不可缺的土壤。參照韓國相關產業,先面板、后上游的發展路徑,并最終成長為全球最大最先進顯示系統制造國度,民族半導體顯示產業的未來一片光明。
在更大的視野中,在整個國家的產業經濟升級的層面上,看待民族面板企業的成績,還能發現京東方等企業的成功,所具有的更高的戰略價值:半導體顯示面板產業,正在成為本土消費信息電子產業,告別低端整機代工、低端人力密集型產業環節,實現“克強經濟學”的產業升級的“隆起點”。
現代電子和信息產業,核心包括軟件和硬件兩部分。其中,硬件又包括傳統工藝和器件(電容、電感、印刷電路、薄膜銅等等);以及半導體芯片和半導體顯示面板兩大新興部件。在我國的電子和信息產業構成中,一直存在著核心部件、核心設備、核心材料和核心工藝,四大核心主題“嚴重依賴進口”,軟件和硬件的研發設計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
實現本土電子和信息產業的騰飛和升級的本質,就是打破一些關鍵領域、關鍵環節,歐美日韓企業對國內市場的壟斷、技術和市場話語權優勢。作為電子和信息產業的重大核心部件,半導體顯示面板產品,無疑已經首先做到了從落后到同臺競技,從受制于人到擁有一定核心話語權的升級。民族顯示面板的成功發展,帶來的紅利不僅包括在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實質性的創造了產業結構的升級”,更包括開創了“國內經濟升級”的一個樣板,提升了整個民族電子信息產業經濟創新升級的信心。
由此可見,民族面板產業過去12年,特別是京東方過去12年的成績是相當可觀的。但是,民族面板產業的發展,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陀^認識本土面板產業發展的困難,依然是民族面板企業當前最大的“任務”之一。
2013年民族面板企業的紅利、巨額盈利,是一個不錯的好消息。但是,對于這些盈利,必須具有如下的認識:這是全球面板產業均高額盈利背景下發生的;是本土面板企業守著“國內最大面板消費市場”,近水樓臺先得月背景下發生的;是本土面板企業8.5代線實質性滿產,也就是規模價值初步顯現背景下發生的;是全球以手機和平板電腦為核心的新興面板消費領域高速增長背景下發生的;也是全球面板行業投資步伐減慢、韓企受制于新興OLED面板產業化遇阻背景下發生的!
以上,這些支撐民族面板業良好業績的因素,有些是長期性的,有些則是不穩定的,有些在向有利于民族面板業的方向發展,有些則可能成為未來惡化民族面板行業競爭優勢的陷阱……
所以,對于民族面板業現在取得的成績,必需具有“長征依然在路上”,“優勢環境下也要且行且珍惜”的危機意識。
從外因來看,民族面板業至少還有三個課題需要解決。第一,上游對外依存度高起,依然是民族面板業的核心瓶頸。這包括8.5代玻璃基板不能自給,6代線基板成品率和品質稍低,多種化學薄膜對外依賴嚴重,核心設備對外存在嚴重依賴。尤其是新興的OLED顯示產品上,國內企業在核心材料,如OLED材料、工藝設備如高檔蒸鍍設備,打印設備等都嚴重依賴海外企業和市場。
第二,本土的民族面板企業規模依然是弱勢。產業規模與產業話語權、再研發能力、上游議價能力、上下游帶動能力成正比;面板產業自身是技術資金和產能密集型行業,是規模效益為基本規律的行業;國際主要競爭巨頭,三星、LG、群創等都是極大規模和體量的企業,而且背后都有更為龐大的其它產業經濟業務的支持。相比本土面板企業,8.5代線在2013年首次實現滿產,這只是“規;钡牡谝徊健,F在京東方合肥第二條8.5代線已經投入運營,重慶項目加緊建設;華星光電在第一條8.5代線滿產背景下,也已經開工第二條生產線——本土面板產業正處在規;瘍瀯荼l的前期。不過,在大量的新線投資背后,可以發現,民族面板業的規模擴張,依然集中在“輸血”為主的階段,這與三星、LG和群創已經進入全面自我造血發展的成熟“正循環”狀態的差距,依然在3-5年左右。
第三,本土的民族面板產業在技術上,依然落后于國際巨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產品是韓國的OLED、臺系的4K和日系的金屬氧化物TFT背板、以及小尺寸產品的低溫多晶硅TFT背板,四個2013年主要的實用技術方向上,國內的民族面板企業依然處于“追趕狀態”。對此,京東方建立了鄂爾多斯,全球僅次于三星規模的OLED 5.5代線項目,在合肥第二條8.5代線上已經開始試驗OLED的大尺寸量產技術,并在其他生產線上導入多種新興TFT背板技術;華星光電在深圳第一條8.5代線建成僅一年的時間內,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依然展開新興TFT和OLED量產技術試驗,在第二條線中大量應用新工藝技術。這種技術上的追趕,使得國內民族面板業,在體量低于國際對手、盈利能力低于國際對手、母公司資金能力低于國際對手的情況下,研發投入卻不低于國際對手,客觀上造成了一定的高成本和高經營風險;同時更為本土面板業的“反超”作戰提供了彈藥。
民族面板企業的外部不利因素,各個都是難啃的骨頭:其中部分問題,甚至超過了電子信息產業的范疇,是整個國內經濟結構、產業層次和發展方向的問題。但是,在這些問題上,畢竟本土企業已經表現出“空前的積極解決”的姿態,而且國家大的政策環境,也支持企業和產業解決這些“困難”。
“最強大的堡壘都是從內部被攻破”,民族面板行業真正的危機“只會存在于我們自身產業的內部”!這些問題包括:
第一, 如何發展民族面板產業、民族面板產業應該發展到怎樣的規模?對于這個問題,國內市場和產業界還存在著分歧。例如,去年京東方460億融資計劃推出的時候,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就曾發表聲音,表示反對,認為“面板業在重蹈太陽能業的產能過剩覆轍”!
這類著名人士的發言,對民族面板產業發展的“良性環境”無疑具有很強的打擊作用。這一事例反映了國內部分群體對“升級產業、過剩投資”的憂慮、擔心和反對。但是,實踐的經驗是,作為后來者,你若想追趕和超越別人,就不能按照別人的節奏來走(那樣你只能永遠做一個跟班),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會是好士兵:現在,京東方的目標是進入行業三甲,緊隨三星和LG,超越日臺企業,這一目標實現之后,是不是還會有追趕第一的勇氣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那么在這一過程中,無論如何也不能保障“產能完全平衡需求”:每一個競爭者都會為新增需求創造新的產能。這樣累加的結果就是,必然在某個階段擁有一個“過!钡臅r期。而誰能在逆境的時刻堅持下來,誰就會是最后的王者。對此,產業界要有充分的認識和思想準備。此外,筆者格外想強調的是,太陽能產業的過剩和歐美制裁,的確對國內行業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但是這并不是說明我們這么發展不正確、或者我們的太陽能產業沒有競爭力的“證據”:事實是,正因為我們走了一條正確的路,并獲得了強大的市場能力和競爭力,歐美才不得不用行政制裁,這種粗暴野蠻的方式來應對——敵人或者競爭者的制裁,恰恰說明我們有強大的一面。
第二, 隨著民族面板產業的發展和規模的擴張,民族面板企業之間的整合,或者說合作將是一個難解的課題。目前群創是全球第三大的面板企業。但是,群創擁有現在的地位,卻不是靠簡單的“自然成長得來”的。群創依靠背后大股東鴻海的巨大經濟實力,成功兼并了規模更大、技術更領先的奇美,并獲得了夏普十代線半數的產能權益。這個案例表明,在面板產業的成熟度發展到一定時期之后。背后更深層次的利益、資本和權勢整合難以避免:現在,已經有消息稱群創具有整合友達,這家臺灣第二大的面板巨頭的可能。另一個案例是,2012年日本政府出面,整合了原本四分五裂的日本小尺寸面板企業,建立了“日本顯示”這家新公司:該公司占據全球高端小尺寸顯示市場三分之一的份額(以單元數目計算)。
國內面板產業,除了龍頭京東方和一開始就定位為“非大尺寸規;甭肪不投資的華星光電外,還擁有昆山的臺系背景系企業、南京中電熊貓、上海中航工業旗下的天馬、清華背景的維信諾等企業。事實上,雖然本土面板產業并沒有日本、韓國或者臺灣那么強大,但是,從業企業數量卻有超越前三者之和的趨勢。這與本土面板業處于高速發展期密切相關。但是,未來一定階段,本土面板產業必然面臨內部整合、合縱連橫的課題。
第三, 稅收政策的變遷問題。2014年全國兩會上,TCL董事長李東生提出了“面板加稅的議題。面板產業不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此,他也無緣享受我國本土的“人口紅利”。實際上,我國企業制造面板產品的成本,并不比日韓臺企業低多少——這是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生產高度自動化行業的特性。這使得關稅成為了一道有力的“成本門檻”。加稅,也將是民族面板企業樂于看到的事情。
但是,未來隨著中韓自貿區談判的深入,并最終達成;中臺貿易協定的達成和逐步落實(目前,服貿協定在臺島內遭遇了挫折,這使得貨貿協定何時啟動成為了未知數),本土的民族面板業將有可能直接面對韓臺企業的競爭。在這之前,或許還有3年左右的時間,提供民族企業作為緩沖期。
因此,關稅政策,是本土面板企業發展不得不考慮的一大“內因”問題。雖然這個因素發生變遷的時間依然不確定,但是以目前面板業3-7%的進口稅率看,一旦這一稅務成本歸零,必將影響國內面板產業的競爭力構成。
第四, 融資能力問題困擾民族面板業。目前國內面板產業建設和發展的主要資金來源為地方政府、銀行等投資機構、以及企業自籌資金。其中,前兩個的作用遠大于后者。這也是面板業現階段最被“詬病”的“輸血”問題。
誠然,一個產業在發展初期,必然會經歷一個純粹的輸血過程,這是難以避免的。但是,與國際巨頭比較,本土企業的弱勢依然明顯:我們的民族企業主要靠政府和銀行等外部力量輸血;三星、LG、群創等則主要靠企業內部的其它產業“輸血”。也就是說,即便都靠“輸血”過日子,民族面板企業的輸血閥門卻更多的掌握在外人手里。
日本小尺寸顯示行業的整合、夏普十代線被鴻海整合、群創收購奇美的背景,無一不與被整合者的“財務困難”或者“融資瓶頸”有瓜葛。面板產業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產業。尤其是大尺寸面板行業三五百億的投入只是進入“規模效益”的門檻而已。因此,如何獲得穩健、可靠和長期戰略性的資金“流通”能力,是民族面板企業面臨的僅次于工藝技術進步的“急迫性問題”!
以上這些或者內部、或者外部的困難,都是制約民族面板產業長期成長的根本性原因。對這些因素的關注、研究和克服,將決定民族面板行業究竟能走多遠。
2013年開始,民族面板行業已經走過料峭寒冬,進入春意盎然的“紅利收獲期”。在這一階段,繼續繼承前一時期優勢的發展經驗、克服未來可能面臨的困難,在產業規模、產業技術工藝和產業鏈條深度三個方向,實現更大的進步,京東方、華星光電等企業的未來可期、民族面板產業的未來可期、甚至由此帶動的民族電子信息產業的“升級”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