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京東方鄂爾多斯低溫多晶硅液晶和OLED 5.5代線顯示面板開始運行僅僅半年時間,產能位列國內第二位的民族面板企業華星光電就敲定了自己武漢6代低溫多晶硅液晶和OLED項目。雖然該項目投產必然更晚、規模也更小,但是卻在面板尺寸上稍稍領先,在主要技術路線上、市場方向上與京東方高度重合。
研究認為,國內民族面板業對OLED項目的投入,以及新興TFT技術:低溫多晶硅技術和金屬氧化物技術的投入,已經從早期的科研和試驗線為主,轉向正線和量產階段。這標志著,民族面板業在基礎技術上從實際落后國際市場一代,轉變為只是在“量產”時間上存在時間差而已。
在民族面板主流企業技術突破不斷的基礎上,民族面板業的任務也由傳統的解決有與無、行與不行的問題,轉向了逐漸實現企業良性發展、在自然競爭中不斷壯大的問題。這就使得,此前共同擔負民族面板產業崛起重任的兄弟企業,更多的產生了競爭關系。華星光電6代線,即是作為民族面板業老二,挑戰老大京東方的一個有效支點。
4月份,有消息稱,LG 8.5代OLED試驗線的成品率已經從三年前的5%提升到70%,同時LG 8.5代OLED量產線將在下半年投產。
一條半導體顯示高世代線,成品率的提升到70%將是一個巨大的轉變:液晶顯示時代,每一條新的更高世代的生產線,基本都是從擁有7成以上的成品率階段,開始進入全球批量建設的。這一成品率,也將足以支持最終產品的廉價化和大規模市場化。很多彩電企業將此視為OLED時代正在加速到來的標志。
作為行業領頭雁,LG在OLED項目上的推進速度完全超過了絕大多數的競爭者。這已經是使得LG成為,作為后來者的我國民族面板業的追趕目標之一。
京東方和華星光電,已經先后在4.5代試驗線上,驗證了包括低溫多晶硅技術、金屬氧化物和OLED涂覆技術等許多次世代半導體顯示面板的“核心工藝”,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大量專利成果。這是京東方和華星光電敢于緊隨韓系企業投資OLED量產項目的信心所在。在今年京東方合肥第二條8.5代線投產的基礎上,京東方還將成為第三個在8.5代這等最高世代線上驗證OLED量產技術的企業。雖然這已經晚于LG和三星3年時間,但是其依然領先于其它行業同仁的相關進度。
研究認為,京東方合肥8.5代線項目上OLED技術的驗證進度,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京東方重慶8.5代項目的“設備和產品”配置結構。
華星光電方面,也已經開工第二條8.5代線,第一條8.5代線則滿產滿銷。因此,現階段,在僅有一條量產線投產的情況下,華星光電驗證OLED等新興技術的平臺遠不及京東方豐富。這直接決定了華星光電在OLED項目上處于“跟隨”京東方的狀態。
不過,后發者也有優勢。如,京東方第一條OLED線,玻璃基板選擇了5.5代:因為三星和LG已經實現了同等玻璃基板產品的量產,市場和技術風險夠更小。但是華星光電則采用6代線作為首條量產OLED線的玻璃基板規格。這使得華星光電一旦在27個月后實現武漢項目一期第二步投產,其最終切割產品將更為靈活:如手機和電腦面板,四塊45寸級別、兩塊60英寸級別、或者一塊80寸級別TV面板。
實際上,華星光電武漢項目應是一個“小步快跑”項目。第一期160億投資,3萬片玻璃基板的產能,并不具有規模優勢。即便如此,一期3萬片產能還細分了第一步18個月完成1.5萬片產能,第二步27個月完成另外1.5萬片產能的精細進程——這表明,華星光電的思路是:小步快跑,確保該項目在技術形態和路線上的領先性,同時使得武漢項目實現與國際面板業先進水平的“零差距”。——這也將有利于縮小華星光電在技術水平上和京東方的差距,甚至為其追趕京東方創造機會和技術驗證平臺。
京東方看齊LG和三星,華星光電確保緊跟京東方,努力趕超臺系。這是國內民族面板業在全球市場的基本位次。尤其是在京東方和華星光電新建項目上,二者之間的競爭和跟跑互動已經非常明顯。在國內市場,本土企業之間,競爭關系的確立,將成為民族面板產業良性發展的一塊重要基石。
全球顯示面板第一大國,韓國的發展經驗表明,LG和三星兩大巨頭的競爭,最終確立了韓國在全球面板市場趕日超臺的地位。LG和三星的競爭具體確立了韓國面板業如下的優勢:通過有效競爭,面板企業更容易說服政府給予政策優惠;不同的市場主體的競爭,使得產業內的技術和市場路線多元化,更加有利于創新環境的活躍;不同企業的競爭,對于快速提升行業競爭效率具有良性作用。
反之,日本液晶面板產業雖然具有技術領先、市場化規模化更早的優勢,但是由于長期處于夏普一家獨大的狀態,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和影響力已經顯著下降。臺系面板企業自群創整合奇美開始,市場由競爭為主,轉而變成聯合為主。這是近幾年臺系面板產業缺乏戰略性投資和重大突破的關鍵原因:成績面前,丟失的危機感,也失去了“競爭”的勇氣。
目前,國內民族面板雙雄追趕的核心目標是韓系的LG和三星,其采用的大量的擴張產能戰略,也與LG和三星早年崛起的方式極為相似。甚至,目前京東方和華星光電的競爭關系,都與此前韓系陣營的內部較量頗為相似。
京東方和華星光電同步擴大產能、先后進行OLED量產線建設(緊追韓國企業)、先后進行多項先進半導體顯示面板技術的4.5代線驗證、華星光電計劃擴張中小尺寸產品領域、二者都積極和全球面板業老大三星展開業務合作關系、京東方加強華星光電母公司TCL擅長的整機和代工業務……這些戰略,雖然都是“市場發展的自然結果”,卻著實將二者推到了同一競爭線上來。
另一方面,由于都處于國內市場,京東方、華星光電的投融資環境、政策優惠、人才技術環境、本地上游下游產業支撐等“外部”競爭條件也頗為相似。這也使得,在二者兩三年后產能都會大增的背景下,“兄弟”較量只會更為激烈。
京東方和華星光電之間已經開始的競爭,如果只放在國內市場來看,未必是一件好的事情,但是二者的競爭背景卻是國際化的:我國市場內消耗顯示面板的產業,均是“出口型”產業,TV、PC、手機等產品,出口比例從五成到八成以上不等;面板行業自身也是一個高端全球化的行業——歐洲的液晶材料、美國的玻璃和光學薄膜、日本的上游設備、全球市場的采購和消費等等。這些因素決定了,京東方和華星光電之間的競爭,必然在國際化的大背景下展開。因此,二者的競爭問題,更是民族面板產業將如何發展的問題。
目前,京東方和華星光電之間的競爭更多的表現在優先實現規模化效益、優先實現以OLED為代表的次世代技術量產這兩個方向上。其中,實驗、建設新的OLED面板線,是重點之中的重點。二者在這一點上的前赴后繼,已經使得民族面板業在體量、技術積累、產業配套和盈利能力落后日臺的背景下,在新技術革新上表現出“趕超日臺”的苗頭——這就是比較競爭帶來的產業好處。
瞄準OLED,民族面板業的趕超機會
在現代平板顯示技術中,OLED技術的優勢十分明顯:制作工藝更為簡潔、產品成本更為低廉、顯示性能更為出色。可以說,除了產業不如LCD成熟之外,OLED技術產品幾乎沒有其他的劣勢。所以,大力投資OLED技術,成為了全球顯示面板一二位的三星、LG的核心戰略:尤其是位于老二地位的LG,更把OLED的領先,視為趕超三星的核心機會。
同樣的戰略也出現在了京東方和華星光電這對兄弟之上。京東方,率先建設5.5代OELD線,實驗8.5代量產技術;華星光電緊跟提出6代線OELD項目——雖然時間晚了一些,但是起點卻稍微高了一點。
此外,京東方在最新開工的重慶8.5代項目上,一直沒有明確最終產品形態:這被分析界認為,是其有意在技術成熟背景下,在重慶項目上優先導入更多OLED設備和技術的證據——實際上,2014年下半年京東方合肥8.5代線就會有實驗性OLED產品下線。同樣的方式,華星光電武漢6代線,堅持分批次投產,小步快跑,甚至TCL在官方公告中也保留了“技術路線如有變化,另行商定”這樣的特別關注詞語——分析認為,華星光電暫時可能對武漢6代線項目OLED和液晶產能做1:1的分配,這種猜測符合其一期項目分兩步投產的規劃。以上這些說明,京東方和華星光電實際上都在期待自己的最新項目,重慶8.5和武漢6代項目能成為“同步世界領先技術的生產線”。
超前投資OLED,這是民族面板業現在打出的一張牌:這顯然擁有更高的風險,但是家電專家劉步塵、羅清啟等業內人士更認為,OLED技術的到來和領先投資策略,將是本土面板企業趕超臺日、直追韓系的最好機會。事實上,京東方和華星光電的核心的投資牌,也都在圍繞這個目標而打。
因此,民族面板業真正的風景還要等兩三年后才能看到:以次世代平板技術OLED為核心,含低溫多晶硅技術、技術氧化物技術、一體化的觸控技術,京東方、華星光電正在相互競爭中,共同創造民族面板業的下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