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OLED電視擁有驚人的畫質,但似乎并沒有成為新一代平板電視的標準。在過去幾個月內,包括三星、索尼、松下等廠商,均開始放棄或是暫停OLED產品線,僅剩LG一家獨自支撐。那么,為什么OLED電視沒有獲得廠商和消費者的認可?僅僅是因為過于昂貴嗎?LG又將何去何從呢?
各大廠商暫緩OLED產品線:成本太高
OLED在平板電視領域的命運似乎有些坎坷,早在2012年6月,索尼和松下便宣布解散合作的OLED面板生產線,原因是“遭遇到技術挑戰以及降低成本的需求。”隨后,三星在今年暫緩了新的OLED生產線計劃,似乎與OLED良品率較低有關。而索尼緊隨其后,宣布正式擱置OLED產品,將發展重心轉向4K LED。就在幾天前,《日本時報》報道了松下的擱置OLED產品的計劃,同樣是出于提升盈利能力的目的。
顯然,OLED較高的制造成本和難度是讓各大電視廠商擱置或放棄的原因。不僅如此,高昂的生產成本無法轉換為利潤,即便三星和LG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OLED電視,但超過10000美元(約合人民幣62535元)的價格仍然讓消費者望而卻步。顯然,OLED需要至少5年以上時間來降低成本,但先期的投入對任何電視廠商來說都是巨大的負擔。
LG成為OLED電視領域的“獨行俠”
似乎,只有LG還在不計成本地研發OLED電視。在CES 2014電子消費展上,LG一口氣推出了三款新型OLED電視,顯示出極大的信心。除了擁有獨家技術,LG押寶OLED也并非是簡單地狂熱。
相對來說,以三星、LG為代表的韓系電視廠商,擁有更強大的盈利能力;而索尼、松下等日系廠商,則由于承擔了沉重的包袱,盈利能力一直無法填補虧損。這種情況對于廠商的戰略影響也是巨大的。可以看到,索尼電視品牌已經獨立出來,希望通過4K電視提升盈利能力;而松下則拋棄了一直賠錢的等離子,轉向液晶市場。反觀韓系品牌,則更專注智能電視、曲面電視等新類型產品,因為它們實際上已經具備良好的盈利能力,不必為生存而發愁。
雖然三星似乎暫緩了OLED計劃,但官方聲明并沒有放棄OLED技術的研發。而LG不僅僅自己推出OLED電視,還向TCL、海爾等廠商提供OLED面板,來推動整個市場。當然,如果缺乏競爭對手,僅有LG一家獨大的話,OLED的成本可能很難降下來。
OLED電視仍有未來
或許很多用戶已經非常滿意4K、曲面電視等產品,而忽略昂貴的OLED電視,但這都無法否則OLED擁有目前最出色的黑色顯示、色彩還原效果等,這些出色的特質依然讓其擁有未來。當然,有效地成本下降仍是OLED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相信隨著技術的成熟、成本的降低,OLED仍有機會重新獲得關注。當然,如果僅有LG一家推動,這個過程無疑會很漫長。
好的現象是,今年三星和LG的OLED電視價格已經相比去年更低,另外也有傳聞稱索尼和松下正在與新的合作伙伴Japan Display商討重返OLED的計劃。總得來說,在科技行業內,具有消費潛力的新技術最終會到達消費市場,僅僅是時間問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