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的拼接技術主要包括DLP背投影拼接、前投影邊緣融合、LCD液晶技術、PDP等離子技術和LED大屏技術,未來可能還會有OLED等新技術的加入,在這些多元化顯示技術中,不同產品具有顯著的獨特競爭優勢。這種優勢導致大屏廠商如果想滿足不同客戶的多樣需求,就要走跨多種技術類型的道路。這一點最終形成了大屏廠商多元化技術發展路線,而且這種多元化思潮不僅影響了顯示單元行業,也影響了處理器行業。
與前幾年相比,適合大屏幕拼接使用的多種拼接顯示技術(DLP、LCD、PDP、軟邊融合等)的控制器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從簡單的多屏驅動、集中顯示,發展至今能夠滿足不同細分市場需求,完成海量數據處理、多種復雜應用、集成多種技術背景下的不同類型的處理器。如PC式架構、純硬件架構,集中式和分布式等多種拼接處理器產品形態。
伴隨計算機技術、嵌入式技術、網絡技術和立體虛擬仿真技術的日新月異發展,拼接處理器無論從產品功能還是應用價值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首先,通過節點化、數字化的分布式架構,能夠將不同位置的信號融入顯示系統,提供海量數據分布式處理能力,同時提高可擴展性,降低傳輸成本,例如Jupiter公司推出的Pixelnet,具有更大的靈活性,能夠支持超過120塊屏的安裝,同時可以代替矩陣。
隨著行業應用的深入,處理器的帶寬和分辨率也得以提高,在最近舉行的2014年美國視聽展(InfoComm 2014)展上,Jupiter最近新產品 Fusion Catalyst 4500的帶寬可達336 Gbps,在運行ControlPoint軟件的情況下可支持高達48個1920x1080像素和每顯示器32位的輸出顯示,當與Canvas軟件一起部署時可支持24個1920x1080像素和每顯示器32位的輸出顯示。新一代處理器帶刷屏能力、處理器的響應速度都大大提升,原先一直作為衡量處理器性能的整屏刷新時間在現在已經失去意義。
在數模轉換過程中,隨著視頻接口技術的升級,處理器能接入的信號種類越來越多,很多公司還有專門針對IP流媒體的解決方案,如Extron VN-Matrix流媒體編碼器和解碼器提供的高清視頻和計算機圖形信號的低延遲IP網絡流媒體傳輸解決方案,可滿足政府、軍隊和廣播環境不斷增加的需求。
隨著DSP、X86和arm架構的CPU、GPU越來越強大。核心計算產品的性能正在變的越來越強大。基于不同技術的處理器產品之間的關鍵性能區隔也逐漸變小。以集中式和分布式拼接處理器產品為例:分布式產品最大的特點是成本低廉、擴展性強、單一節點開發難度低,缺點則是實時同步性要求嚴格、開發難度大。而集中式的拼接處理器則具有天生的實時同步能力,不過一般成本也更高一些,系統擴展性不及分布式產品。不過,現在的分布式產品已經在同步性上有很大提升,尤其是依賴于IT化的設計思維,吸收眾多分布式IT網絡的同步技術,已經可以很好的滿足的畫面同時性要求;集中式的拼接處理器則通過在多處理級聯技術上的進步發展,也使得系統構成的靈活性、擴展性大大加強。
拼接處理品核心技術的提升與不同技術的處理器產品之間體驗差異化的縮小構成是這一時期拼接處理器發展特點,直接影響了拼接處理器的競爭機制。
不同技術的處理器產品之間體驗差異化的縮小使得客戶在選擇產品時的針對性也隨之下降。并且,隨著多不同種技術平臺長期的競爭,也使得市場早期客戶傳統的慣性認識消失殆盡。客戶在選擇產品時更多的是看最終的效果,至于采用何種技術的處理器已經不再用戶考慮的重點。
不同架構的拼接處理器差異的縮小是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它們之間的差異卻不會從根本性上消失。正是這種不同技術之間的差異性,構成了大屏企業走多拼接處理器的技術路線的重要因素。專注于拼接處理器的專業廠商,大都選擇推出不同應用類型(面向不同細分市場或者顯示單元)與不同技術架構的產品,目的是在面對競爭時能有更多的主動權,同時也能提高對各不同應用市場的駕馭能力,如創凱電子提供了包括邊緣融合處理器、大屏拼接圖像控制器、全彩LED視頻控制器在內的幾乎市場需求的所有類型的產品;又如大屏幕領先廠商威創既有適合DLP拼接的基于PCI Express總線統一構架的VTRON Digicom Ark多屏處理器以及基于網絡分布式結構設計的Digicom XLan多屏處理系統,還有針對 LCD拼接系統的純硬件架構的飛翔多屏處理器。
隨著各種處理器核心技術的提升,不同架構產品的優勢都只是相對的。在沒有形成決對淘汰機制的情況下,無論是選擇哪種處理器技術,對于廠商來說都不能形成絕對的領先優勢。通過發展不同處理器技術提升差異性的效果仍然有限,在這種背景下,以用戶需求為向導,打造創新產品或方案則成了大屏處理器廠商新的發力點,處理器產品研發正在從最初的滿足功能、穩定的要求,變成更好的人機界面和應用體驗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