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科技界搶人事件薄》(如下圖)在臺島內和大陸地區傳媒上不斷傳播。其中主要觀點是,大陸地區以面板和IC為主導的半導體產業發展是靠“挖角臺灣”而成形的。甚至有這樣的評論“雖說是國內企業投資,其實背后主導營運的幾乎都是臺灣人,到底是大陸面板廠還是臺灣面板廠?外界是越來越看不清楚。”——對此,筆者認為,臺灣業界實在高看了自己!
首先,人才的流動是自由的。人人生來具有在法定范圍內選擇工作地點、工作方式和工作機會的權利。同樣的崗位,大陸地區的企業薪資是臺企的2-5倍,生活消費成本是臺灣地區的一半——如果不來大陸工作,除了有其他拖累外,那么就一定是“傻子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自然不過的事情。
第二,近年來,臺灣地區在半導體面板方面的新投資遠遠低于大陸地區。這對于中低層的行業技術人員,意味著“上升空間”的差異。京東方、華星光電,已經是行業領頭羊企業。京東方在OLED上的投資力度甚至超過了臺灣和日本同行。鳥隨鸞鳳飛騰遠——這種發展空間自然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
第三,大陸地區IC、面板代表的半導體產業雖然吸收了很多優秀的臺灣人才,但是也并非完全依賴于臺系人才。例如中電熊貓和深天馬最初的人才和技術路線更多來自于日本相關企業。京東方更是以收購韓國現代液晶項目為起步基礎。長虹等離子則來源于韓國歐麗安(臺灣地區幾乎沒有等離子顯示技術)。實際上,如果不計算臺企和人士在大陸開辦的企業,最初技術支持來自于臺灣的大陸面板企業只有華星光電一家。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臺灣的液晶和IC等產業的技術也來自于日本和美國地區,并非原創。
第四,中國大陸地區IC和液晶等產業的主要管理者、主要工程技術人員、主要研發人員,本地的大陸人士占據絕大多數——中國大陸地區是全球最大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基地;2006年開始大陸地區高級研究人才的培養數量,博士生已經超過美國;2010年開始大陸地區正在成為全球最大出國人才回流市場。
第五,關于臺灣地區人才在半導體顯示和IC行業的貢獻,筆者并不想忽視——正是有了這些人,使得我們的實際產業進程提速了1-3年,他們創造了大量基于節約時間的經濟效益。但是,筆者更要提到的是,這些臺灣人才來到大陸企業的收獲:薪資提升、企業主的信任提升、職位提升、創造的社會價值更大幅提升,同時家庭經濟壓力顯著下降,甚至很多臺灣工程師已經居家老小在海峽這邊定居,并成為大陸人的一份子。
實際上,每當臺灣有些人提到大陸“挖角”事件,就會有濃濃的酸味——半導體產業,包括IC制造、面板制造和相應設計產業,已經是臺島內唯一具有一定全球競爭力的行業。但是,這個行業日韓臺歐美五角結構,正在變成日韓臺歐美中六角結構。而且從發展趨勢看,臺灣很可能是六角中最弱的一個:
因為,1.臺灣的產業鏈很短,幾乎就是“制造”和“成品設計”,在上游材料、工藝、裝備上對外依賴;2.臺灣缺乏內需市場,對出口市場的依賴,尤其是對大陸下游市場的依賴嚴重;3.臺灣相應產業缺乏“強有力的政府意志”——這一點上臺灣落后于日本、韓國和大陸地區;4.在臺灣經濟與全球化過程中,其整體經濟實力趨于邊沿化的背景,導致臺灣在這些行業的投資能力正在降低。
所以,眼看嘴邊的肉被更具競爭力的大陸企業搶走,心頭不升起一股醋意那是很難的。但是,將產業轉移,視為“挖角”的結果,或者將“挖角”視為產業轉移過程中的優先力量,將是大錯特錯的糊涂蛋邏輯。
實際上,對臺相應競爭行業,大陸地區已經告別了“迫切需要成熟經驗的技術”工作者的創始階段,現在已經是一個“真正的對等實力的較量階段”。老抓著“挖角”不放,如友達指控離職研發主管連水池、王宜凡等人竊取公司機密,不會增強臺企的競爭力,也不會削弱陸企的發展勢頭。現在的形式是,前奇美廠長王國和代表華星光電去臺商討“和華映談合并”事宜——如果臺企再不奮發圖強,而是一味的吃老本,不僅員工會被挖角,“老板”也快被挖角了。
對于IC和液晶等半導體產業,臺灣現在是應該放下架子的時候了,是應該學會“低估自己”,高估別人的時候了。俗話說:驕傲使人落后,謙虛才能令人進步!整天抓著,不是主要原因的“挖角事件”,不可能換來產業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