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彩電市場上,“互聯網”電視的概念真的被理解了嗎?從國美的8月促銷看,彩電的主體市場還停留在“舊傳統”之下。
近日,國美電器宣布從8月1日起,在線上、線下全渠道發起“彩電低價再革命”的大型市場營銷活動。并稱,活動期間,國美彩電價格以低于市場平均價20%-30%的幅度讓利于消費者。其中,32英寸LED電視價格跌破977元、40英寸LED電視價格跌破1788元、42英寸LED電視價格跌破1888元,48英寸智能彩電價格跌破2588元、50英寸智能電視價格跌破2788元、55英寸智能電視價格跌破3588元,50英寸4K電視價格跌破4388元,65英寸4K電視價格跌破8999元……
如果只看價格,國美此次大促活動真可謂“再次定義彩電產品價格標準”。大幅度的價格讓利,自然能吸引很多消費者的眼光。這也是過去十余年來,國美、蘇寧等家電賣場最擅長的“營銷手段”,即以更低的價格吸引人。
與國美蘇寧等的8月彩電節不同,互聯網電視品牌小米和樂視的營銷主選路卻更為強調自己產品性能和生態的不同。如樂視,將產品價格拆成“硬件”、“內容服務”兩部分,半對半打包銷售,在低價的同時,直接告訴消費者“我的產品不同其它”。小米電視也采用類似思路:小米TV2已經不再強調價格最低,而是通過整體硬件配置、獨特的產品設計,強調從畫質、音響到計算能力的整體體驗的平衡性和先進性。
筆者認為,國美彩電節和樂視小米的互聯網電視,都將價格進行了強調,但是二者的側重點卻又截然不同。國美等傳統的價格策略是:同樣的產品,我的價格更低!小米和樂視的互聯網概念產品則是:同樣的價格,我的產品更好!
前者的核心賣點落實在價格更低上——因此,消費者可以看到國美彩電節真正挑起“價格戰”大梁的是一些普通LED電視機。這些電視往往造型不夠新穎、更缺乏智能和4K的新概念。對比而言,互聯網電視的核心價值點卻是“更出色的硬件配置”——所以,樂視tv一開始就叫“超級電視”。這些產品不僅遵循成本定價、低位定價的原則,更強調在合理的價位上,更為超值的產品硬件、內容和生態配置。
因此,對于彩電行業,雖然現今依然是價格戰當道時代。但是,應對互聯網思維下的價格戰,卻和以往傳統的價格戰內涵絕不相同。
在互聯網思維下,推出和競爭對手同樣的產品,并采用更低的價格,最終只會傷害自己的經營效益和品牌形象。這樣的競爭手段,對于那些依賴于互聯網思維的消費者看來,是簡單的模仿、缺乏文化底蘊,難以形成獨特的購買心理預期和體驗。
在互聯網思維下,消費者的典型消費心理已經不是:如此產品,價格可否更低;互聯網思維下消費者的核心消費心理是:這般價格、這等預算,我是否可以購買到更好的產品——這種消費心理變化的關鍵在于,是先確定何種產品,還是首先確定消費預算。對于這樣的消費習慣,價格戰的邏輯應該像小米手機,或者三星與蘋果的高端手機競爭那樣:價格不動,但是卻通過新品時間差、或者技術力量差異,提供不一樣、乃至更好的產品配置。
比如,小米手機的新機長期鎖定1999元的價位,卡準這一消費能力的消費群,卻每年推出軟硬件性能不斷升級的新產品。這與彩電行業32寸電視的最低價格從去年的1599元開始,每百元一個坎,直至下降到現在977元的策略截然不同。彩電產業這種傳統的做法,產品幾乎不變(還是那個數年前就已經成熟的LED電視技術),價格卻不斷下降的操作方式,幾乎是對價格戰的完全依賴,嚴重缺乏產品創新和創意層面的競爭。
目前,國內彩電市場正處于所謂的“30年來首次量價同跌”階段。彩電企業的經營壓力不斷增加。同時,小米、樂視等新興彩電品牌,利用先進且更被年輕人接納的互聯網概念,不斷蠶食傳統彩電企業市場份額。內憂外患之下,傳統彩電企業已經必須做出“戰略性”的調整。
另一方面,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消費型社會的建立,消費認知已經從“保底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轉變。消費者對產品的創新、創意、文化價值的認可大大提升。更低價格的東西就更好賣的時代已經過去。彩電市場也是如此。
在市場壓力增加和消費需求轉變的倒逼下,彩電企業改革和轉型的趨勢已經形成。但是,傳統彩電企業是否深刻認識到“新規律”,互聯網思維的真正本質呢?對于這個問題,還沒有明確的答案。至少從國美蘇寧8月彩電節上,不斷刷低的價格(而不是不斷提升的產品體驗和品質)看,傳統彩電業離“互聯網”還很遠。
互聯網思維和傳統彩電產業的思維競爭,不是什么技術研發、產品創新的競爭。這種較量的實質是不同的產品理念和營銷策略的競爭;是價格優先,還是價值優先的競爭;是在價格和產品配置之中選擇哪一個作為優先競爭力選項的路線之爭——筆者認為,只有彩電企業認清了這一點,并愿意快速的、大幅度的轉向這一點,傳統彩電企業才能真正從“舊秩序”跨入“互聯網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