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起步到引領國內市場、暢銷海外市場,再到被市場拋棄。在過去的30年間,廈華電視的發展之路就像過山車一樣,完成了從“國際范”到被遺忘的轉變。日前廈華電子2013年財報修訂版和2014年上半年業績報告的先后披露,進一步闡述了廈華電視停產的無奈和背后故事。
經營業績連續三年虧損
日前,廈華電子的2013年財報修訂版和2014年上半年報相繼發布,虧損仍是這兩份報告的核心內容。
據2013年財報修訂版顯示,公司去年總營收11.88億元,凈利潤虧損3.49億元,同比2012年下滑高達3686.5%。這樣巨大的落差主要來自于2012年,公司獲取了大量的非經常性損益。
事實上,自2011年以來,廈華電子的主業便遭受了重創。根據歷年廈華電子財報披露,2011-2013年,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分別為虧損2996.6萬元、虧損5298.6萬元、虧損4.36億元,已經持續三年虧損。
今年上半年,廈華電子營收2.1億元,同比下滑60.29%,凈利潤虧損2.29億元。對于業績的下滑虧損,廈華電子稱原因為彩電業務終止經營,規模下降。
這并非廈華電子首次虧損。早在2002年,廈華電子便遭遇過經營危機,因連續兩年虧損,股票被實施ST處理,2004年得以摘帽,隨后于2008年股票再次被冠以ST標志,2013年摘帽。
2013年摘帽后,廈華電子曾試圖進行重大資產重組,為廈華彩電謀求一線生機。2013年8月6日,廈華電子發布重大資產停牌公告,表示公司實際控制人正在籌劃與公司有關的重大資產重組事件。結果到11月7日,卻發布了因與重組方未能達成一致,重組失敗的消息。
或許正是因為此次的重組失敗,導致了廈華電子與大股東中華映管分道揚鑣。幾乎同一時間,廈華電子大股東中華映管宣布其控股子公司華映吳江將向廈門鑫匯及其一致行動人出售所持廈華14.07%股份,另外,中華映管將所持廈華8.02%股份的投票權委托給廈門鑫匯行使。交易完成后,廈門鑫匯及其一致行動人將擁有廈華22.09%的表決權,由此成為第一大股東。
今年3月,廈華電視停產,一個長達30年之久的電視品牌旅程告一段落。廈華電子證券事務處相關工作人員也向北京商報記者證實,彩電已經停產,已銷售產品的售后服務則由萬利達旗下廈華科技接手負責。
回避競爭選擇出口
盡管市場上早已難見廈華電視的蹤影,但事實上,廈華電視曾經一度是國內電視巨頭,擁有“首臺等離子電視制造者”、“首家從CRT電視轉型為平板電視企業”、“最大彩電出口企業之一”、“高新技術平板航母”等榮譽稱號。
早在2004年左右,憑借早早從CTR電視向平板電視轉型,占領了市場先機。2004年,廈華已經獲得了平板電視出口和內銷“雙冠王”的成績。2005年,甚至有“美國一連鎖店里,每賣出4臺平板電視,其中就有1臺是廈華生產”的言論。據業內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在2005年左右,廈華電視市場占比一直名列前茅。
廈華之所以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主要就是依靠技術領先。然而,當其他彩電企業紛紛跟進的時候,面對市場激烈競爭,廈華卻選擇了回避,不是在技術上繼續尋求突破,而是轉向了靠低利潤批量銷售的海外市場。
2005年,廈華集團引入戰略投資,中華映管入主廈華,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彼時,中華映管作為平板電視主要部件的上游供應商,一直專注于液晶面板,卻沒有終端品牌,而廈華電子卻正好缺少上游產業鏈,兩者的合作被看做是強強聯合。不過中華映管入主后,卻主張強化海外業務,將目標市場定在了海外,據稱隨后其90%的市場都在海外。
正是這種策略,為廈華電視的沒落埋下隱患。在中國家電商業協會營銷委員會執行會長洪仕斌看來,國內家電品牌在國際市場上認知度并不高,出口的主要方式就是貼牌生產,這種代工使得廈華電視的品牌和國內市場日益衰退。當國際市場受阻,想要重回國內市場,品牌技術等方面都已遠落后同行,最終到了廈華電子生產面臨嚴峻考驗。這一案例在彩電行業并非首例。福建福日電視機有限公司作為1981年創建的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也是國內首批彩電生產廠家之一。1995年前后,福日彩電產銷量突破百萬臺,躋身國內彩電業五強之列。不過隨著彩電市場競爭的加劇,1998年以后,福日電視將戰略發展重點轉向海外市場。2002年前后,不斷失利的福日試圖重打國內市場,但顯然已難再重塑輝煌。
易主后廈華電視崛起渺茫
盡管廈華電視已經停產,但卻并不意味著廈華電視的死亡。相反,廈華電視極有可能在未來以一種全新的姿態登場亮相。
今年4月,廈華電子先后三次發布公告,涉及單位均指向了萬利達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利達”)。4月1日,廈華電子公告稱,擬將持有的廈華新技術有限公司76.607%股權全部轉給廈門盈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轉讓價3204.29萬元,而盈趣科技的法人代表正是萬利達董事長吳凱庭。4月12日,廈華電子公告稱,擬將公司所有的“廈華”系列注冊商標以1200萬元轉讓給萬利達,1200萬元將分兩部分支付,第一期轉讓款700萬元,于協議簽署后2個工作日內,萬利達將一次性支付;第二期轉讓款500萬元,于標的商標轉讓獲得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或境外商標相應主管部門出具轉讓證明文件之日起2個工作日內一次性支付。
4月24日,廈華電子宣布將公司合法擁有的固定資產與相關的ERP、PLM、MIS、OA等管理軟件出租給萬利達使用,租期五年,每月租金66萬元,先期支付租金2800萬元。
資料顯示,萬利達主營業務也覆蓋電視產品。主要生產經營數字移動通信設備、計算機及信息網絡設備、數字影音設備、數字有線電視設備、彩色電視機、顯示器等。在洪仕斌看來,這樣一家企業斥資超千萬,收購“廈華”系列品牌,顯然是想要重新生產經營廈華電視。
而此前參與廈華電子善后工作的新聞發言人蘇再泉也曾對媒體表示,“廈華”系列商標的轉讓標志著廈華品牌1.0時代的結束,開始進入2.0時代。
至于廈華電視能否在萬利達手中再度發光,業內專家則持不看好態度。家電分析師梁振鵬指出,“彩電市場已經告別了高速增長期,今年上半年的市場銷量還同比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想要開辟一個新天地本身極為困難”。其次,如今彩電市場競爭較為激烈,不僅有TCL、長虹、海信等傳統巨頭,還有樂視、小米、聯想等新興勢力,萬利達很難在與這些企業競爭中獲勝。最后,廈華品牌已經衰退了多年,如今市場上主流的年輕消費人群,對廈華品牌認知度較低,幾乎等同于重新樹立一個彩電品牌。
洪仕斌也表示,萬利達還錯過了一個彩電業智能化發展拐點。在過去兩年間,智能電視呈現爆發式增長,已經完成了從起步到占據市場主流,主流彩電品牌都推出了自己的智能化產品,廈華電視很難切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