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多了電子白板;孩子們的教材不再是沉重的書本,而是輕便的“電子書包”;學生對著手中的平板電腦圈圈點點,上傳答題,老師當場批改,多少人完成了,正確率多少,老師那里一目了然……這一幕幕現代化教學形式是發生在成都七中育才學校和鹽道街小學真實的現代化教學情景。
記者從錦江區教育局了解到,錦江區正在研究轄區內“未來學校”建設的下一步規劃。根據初步規劃,錦江區將把試點學校從“未來班級”向“未來年級”過渡。
據了解,成都市有13所學校試點“未來學校”建設。按照規劃安排,2016年一2017年成都市將建設1-3所“未來學校”。
個性化教育取代個別化教育
“微課”平臺、“翻轉課堂”
讓學習變成樂趣
“未來課堂”還建立了“微課”平臺,由育才教師團隊開發的系統性微課正在實踐著“翻轉課堂”的研究,讓教育從個別化走向個性化。
據介紹,“翻轉課堂”是指教育者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識傳授的過程放在課堂外,讓大家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識;而把知識內化的過程放在課堂內,以便同學之間、同學和老師之間有更多的溝通和交流。真正實現“深度教”與“深度學”。
在鹽道街小學的“未來教室”里記者看到,整個教室的布局和傳統課堂完全不同:140多平方米的“未來教室”里,講臺上沒有了黑板,取而代之的是兩個100寸的交互式智能電子白板,學生人手一臺平板電腦,教室兩邊均設置顯示屏,4個互動桌安置在教室的四個角落。課桌也不是常規的長方形,而是多邊形,方便拼湊成各種樣子讓學生成組討論。
據了解,鹽道街小學自去年6月開始打造這個“未來教室”,11月完工后投入使用,投資70余萬元用于購買設備等。目前,教室主要用于三年級一班、四年級一班兩個固定試點班的教學使用。在教室空閑時段,其他班級也可以根據課程安排充分利用該資源授課。
互動式取代針對式
每個學生的思維痕跡
答題記錄都能保存在云端
“未來教室”里及時反饋系統和答題、搶答系統的運用,讓學生和老師體會到了課堂學習的便捷和高效。
例如,物理課常會遇到實驗設計和結果匯報的環節。在常規課堂中,往往要給學生發放實驗記錄紙和記號筆,待學生完成了再逐個展示。而在“未來教室”的課堂里,師生雙方能即時傳輸信息,大大節約了時間。
數學老師魏進華認為,答題系統很好地解決了“教師難以掌握每個學生知識點是否學會”的難題。“由于時間有限,老師只能抽幾位同學答題,運氣好能發現哪位同學沒有學會上課的內容。而答題系統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要在平板中作答。在學生答完后,能第一時間發現哪些同學做錯了、哪里沒聽懂,從而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的思維痕跡、答題記錄都能保存在云端,形成個人學科記錄本、錯題集。利于長期保存資料,查漏補缺。
目前,七中育才學校已有12個具有“未來課堂云學習支持平臺”的班級。這些班級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形成了更受師生歡迎的多元交互式、和諧共生的課堂,教與學的方式有了更深入地改變。
共享化取代單一化
“未來教室”里“法寶”多
授課更具規劃性
與傳統課堂不同,鹽道街小學老師并沒有揮舞粉筆寫滿黑板,而是利用“未來教室”里的各種“法寶”,以視頻、音頻、圖片等多種形式,讓上課更具有互動性。使學生可以100%地參與其中進行互動,老師也可以更加全面地監控和關注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情況。
“復數的認識”是今天汪海鷹老師數學課的主要內容。“一個小朋友從學校出發,往東走20米,為正20米;往西走50米,為()?又向東走10米,如何計算?” 在汪老師出題的時候,她認為這是一個常規題,同學們都能答對。可是課堂上,同學們用平板電腦做完題后匯總到老師那里的數據卻顯示,居然有三分之一的同學答案為正10米,汪老師立即意識到原點的位置是同學們學習復數的關鍵環節。隨即就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重新講解。汪老師表示,在“未來教室”上,老師可以通過電腦做的定量分析馬上知曉學生的正確率,在講課的時候會更有規劃性。例如數學的解答題,老師可以直接將學生的解答步驟展示在大屏幕上,與同學們共同探討。在課堂上做錯的題,抑或是學生錯誤率普遍較高的題,學生可以直接加入“我的錯題集”,這樣不僅會節省學生上課記筆記耗費的時間,學生在課后還可以翻閱,鞏固知識。
汪海鷹老師一共帶有普通班和試點班兩個不同的班級,在一學期的課后,汪老師感覺到,從作業反饋回來的情況可以看出,在“未來教室”試點班上課的學生對課本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明顯高于普通班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