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華爾街日報》稱,蘋果對電視業務已研究近10年,原本蘋果計劃推出4K超高清屏幕電視,但由于技術等原因蘋果的電視計劃在一年多前就已悄悄擱置。不過據消息指出,今年秋天,蘋果依然會推出新款Apple TV機頂盒。目前來看,客廳娛樂文化的價值已經不用多說,這也是蘋果推出HomeKit來作為智能家居入口的原因,但蘋果電視計劃為何半路夭折?
蘋果掌控不了整條互聯網電視行業的產業鏈
蘋果想做電視自然有它的原因。一方面,“蘋果電視”曾經也是喬布斯的目標,喬布斯曾經希望推出具備最簡單的用戶界面的電視產品,并把DVD播放器、有線電視頻道以及用戶各種設備及云存儲賬戶都整合進來,與電視產業融合,發展成為蘋果生態體系的一部分。另外,比如讓用戶可以在iTunes中下載電視節目和電影,將用戶手中的移動設備和電視對接,在電視屏幕上分享內容。但這更多只是一種愿景。
眾所周知,在智能手機領域,蘋果擁有以iOS為核心的軟硬件一體化生態,但基于電視業務的內容生態,蘋果的軟件生態卻無法助力于蘋果在電視業務上取得進展。因為電視的內容來源不依賴于基于iOS的軟件開發商,而是來源于音樂行業、電視臺與電影行業等傳統行業。這是與蘋果的優勢生態鏈不同的領域,只能尋求內容合作。
在電視行業,內容無疑是核心競爭力之一,在內容合作方面,蘋果要做電視只能一家家內容合作方去談,但蘋果的風格向來都是要整條產業鏈的利潤從頭吃到尾,并成為掌控的一方,而不是服從一方。
正因為如此,蘋果在與好萊塢和音樂行業的合作中,對內容版權行業有著諸多苛刻的要求而最終令談判破裂。另外,蘋果進入網絡電視行業,還需要和康卡斯特和Verizon等現有的有線電視、衛星電視服務商、寬帶提供商發生沖突與利益糾葛,甚至,還遭遇Netflix的競爭,Netflix的月費用戶可以方便的瀏覽各種電影或電視節目。Netflix目前正在不斷發展擴充簽約工作室和發行商,片源內容儲備已經形成巨大的競爭壁壘。
除此之外,蘋果的電視產業的推動還需要跟多系統運營商與寬帶提供商支撐網絡優化,以及需要多頻道視頻節目分銷商來銷售蘋果電視產品。可以看出,蘋果要做電視,僅僅在美國國內的整個產業鏈上,要打開局面,困難重重,更不用說推廣到國外。在電視領域,電視媒體公司掌控著產業鏈優勢一方,而蘋果沒有足夠的話語權。
另外,蘋果平臺的本質都是封閉的,但網絡電視服務卻有著較大的開放性。盡管在智能家居方面蘋果推出了HomeKit對接Apple TV,這并不是另一個封閉系統, Apple TV在封閉性上與iOS相比有著適度的放開,比如它可以將內容傳送至非蘋果品牌。它又不得不這樣做,因為蘋果缺乏自身電視硬件的落地支撐,與此同時,蘋果的經營模式與電視機的生產與銷售所呈現的商業模式也大相徑庭。說到底,與做手機不一樣的是,整條圍繞電視的產業鏈在蘋果固有的生態圈勢力范圍之外。
互聯網電視的本質是權利的轉移 索尼商業模式、技術壓制蘋果自信力
另外,通過互聯網播出直播頻道和視頻的互聯網電視服務,索尼早就在這樣做,但索尼的電視業務卻在持續虧損。但要知道,索尼在互聯網電視深耕多年,無疑扎根更深,比如在美國市場的網絡電視服務方面,索尼與CBS、NBC、Fox電視臺等美國知名的國際廣播電視網絡公司都有合作,以及包括與USA、FX、Discovery 等10余家熱門有線電視網絡有深度合作模式,可以提供75個電視頻道。但在與電視網絡公司合作方面,蘋果曾計劃在今年6月推出涵蓋25個頻道的網絡電視服務,包括ABC、CBS和FOX在內的電視臺,通過“打包銷售”的方式統一收看。盡管蘋果只是希望增加25個電視直播頻道,通過流媒體點播方面和iTunes連接,但目標阻力依然重重。
比如與電視臺合作謀劃蘋果互聯網電視服務合作中,蘋果又希望以最低成本去掌控對方,比如蘋果計劃在美國推出包月收費的互聯網電視服務,蘋果的機頂盒(Apple TV)讓這一服務"落地",但另一方面,蘋果卻要求電視臺授權內容版權,甚至還要電視臺自身去做好頻道的流媒體數據傳輸與服務,或者由電視臺外包給其他的內容分發公司來做,但要知道,通過互聯網提供電視流媒體服務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包括購置網絡設備與相關基礎設施的巨大投入,對方自然不答應。
即便在國內,影視資源整合的難度也遠超想象,因為互聯網電視的本質是權利的轉移,將電視節目從廣電網絡轉移到寬帶互聯網運營,是對原有利益格局的打破,必然遭遇到原有產業鏈的重重阻力。我們知道,在手機市場,蘋果在高端的窄眾市場,依賴封閉體系可以把整條產業鏈從頭吃到尾,但這種封閉策略卻并不利于蘋果在未來的場景之戰中占據優勢,也不利于蘋果電視業務的擴展。蘋果素來的強勢與掌控風格,放到電視內容領域,已經不適用了。
在智能機領域,蘋果依賴軟硬件領先優勢與iOS為核心的封閉系統,可以做到號令天下。但在電視技術方面,蘋果卻并沒有這樣的優勢。從DRC到3D到4K,索尼今年展示了自發光技術Crystal LED電視,三星和LG已開發出OLED電視機。電視技術從真空管到晶體管、從IC(集成電路)到VLST(大規模集成電路),目前已發展非常成熟,但蘋果在電視機技術上并無足夠積累。在近10年來,蘋果也在互聯網電視領域尋找技術突破口來引發一場改變世界的革新,包括配備超高清4K屏幕、加入傳感器攝像頭,但成效甚微,蘋果高管也指出:“目前蘋果的技術尤其是4K技術還處于初級階段,并不具備足夠的能力與三星、索尼、夏普、松下等老牌電視機廠商一決高下。”可以看出,顛覆電視產業的難度之大, 讓一向懷著“改變世界”愿景的蘋果,也開始顯露出不自信的姿態。
另外,我們看到即便是蘋果已有的Apple TV,依然賣不過谷歌Chromecast、Nexus播放器以及亞馬遜Fire機頂盒。在電視核心硬件技術上,比如電視面板,卻被夏普三星等企業壟斷。在電視調諧器、畫質、電視交互界面等技術方面都是三星、索尼所掌控的優勢。沒有核心技術優勢,自然就沒有話語權。手里沒有優勢籌碼,蘋果與電視臺內容合作強勢談判的結果是,合作方也自然不買賬。
電視雖是封閉生態的重要一環,但蘋果創新的突破點已經不多
另一方面,互聯網電視目前還沒有成功的先列,我們看到,曾經推出特玲瓏彩電、擁有先進的DRC技術,在在電視業深耕了幾十年的索尼都在互聯網電視領域遲遲打不開局面。即便是索尼早在2010年5月在美國市場率先推出了以谷歌Android操作系統為中心、Google TV為平臺的互聯網電視,盡管索尼在美國與電視臺等建立內容合作都沒有障礙,但以開放式Google TV為基礎的索尼電視依然銷量慘淡。這其中的原因還在于,互聯網電視本身讓電視的操作的流程變得復雜,比如搭載Google TV平臺的互聯網電視,涵蓋了Android系統、硬件上則內置Intel的Atom處理器,單是索尼互聯網電視遙控器,其復雜程度甚至比電腦鍵盤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蘋果一向秉承簡潔原則。操作流程太過復雜是蘋果產品理念的大忌,蘋果目前來看,也沒有更好的手段來簡化操作流程。比如我們知道,蘋果在Apple TV中加入了Siri服務以輔助搜索和導航,但其操作即便是跟索尼的Playstation Vue的簡潔體驗相比也有差距。PlayStation Vue擁有簡潔的界面通道,允許用戶在無需線纜或衛星服務的情況下,觀看電視直播及點播的內容。另外,無論是Sling TV還是Tivo,都在訂購查找視頻資源、一鍵切換頻道界面的服務,查找在線資源,擁有相當不錯的優良體驗,比如而Tivo的DVR技術與OnePass服務,在技術體驗與視頻資源查找搜索方面已經非常方便易用。電視雖然是蘋果封閉生態的重要一環,但后續的創新突破點已經不多。
資本市場不包容失敗 放棄電視在情理之中
當一家公司站在風口崛起的時候,通過領先的創新技術和商業模式,可以橫掃市場,以幾何級速度增長,但發展到全盛時期,就必然受到整個行業的限制,蘋果即是如此。蘋果推出的iPhone目前在發達國家市場上已經接近飽和,在軟硬件創新方面同時也遭遇了瓶頸。但是資本市場依然對于這家公司寄予厚望,比如眾多華爾街分析師都對蘋果今年突破萬億市值大關充滿期待。根據茨威格定律,在這個時候,蘋果就必然需要能對于市場的飽和具備預見性與前瞻性,不斷開拓新的業務增長點或者營收點來滿足資本市場的胃口與預期。
但與此同時,蘋果如果在電視技術準備不成熟、產業鏈掌控力都呈現缺口的時候,盲目擴大產品線推出蘋果電視來滿足資本市場的預期,傷害的則是整個品牌的高度,我們看到索尼、三星的衰落,一個重要因素都是死于他們的產品線拉的太廣,導致用戶對其品牌的核心產品記憶點模糊,拉低了其品牌高度,而蘋果切入任何領域,往往會拿出創新性的技術,在電視產品的顛覆性效應不足的情況下,蘋果自然不想重蹈其覆轍。所以滿足資本市場的預期只能選擇相對穩妥的路徑,推出與蘋果品牌調性接近的產品,比如推出蘋果手表。
另一方面,涉及到室內場景與移動場景弱、產品周期長的產品,蘋果一向賣不好。比如iPad、Mac的銷量并不火爆,甚至iPad的銷量在近年來持續下降,這一方面,說到底是iPhone的顛覆式創新推高了蘋果的品牌,成為其品牌資產下的核心產品線。電視業務不像手機,在當前的電視硬件核心技術、內容提供方面,蘋果缺乏掌控優勢,盡管Apple TV可以成為互聯網電視的服務落地設備,但這還遠無法成為撬動整個電視業務的支點。
目前來看,蘋果雖然期望通過啟動電視業務占領家庭娛樂的入口,但分析可知,電視機與蘋果時尚消費品調性不契合,同時又是內容分發商主導產業生態,從與有線電視供應商的協議和整合到硬件的設計和供應等,蘋果也沒有足夠話語權。雖然未來智能家居會成為發展方向,但蘋果目前的突破點乏善可陳,甚至,種種技術原因也讓蘋果高管擔心無法與三星、LG競爭,雖然現狀如此,但種種猶豫與糾結也體現出近年來創新乏力的蘋果,也在逐漸喪失自信力。
蘋果已經從一個創新性公司發展到一個舉手投足具備全球影響力的大公司,難免面臨著創新者的窘境。從顛覆式創新到維持性創新,后者風險更小,成本更低,而電視硬件領域對于蘋果則是一個不可預知的領域,也有著不可預知的風險,蘋果不希望品牌弱化進而傷害整個外界對它的預期。資本市場已不再容許蘋果失敗,在巨大的壓力與各方市場資本的博弈中,蘋果放棄電視業務自然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