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投影行業充滿了躁動:因為,一些產品領域發展強勁,獲益者自然欣喜;另一些產品領域則市場清冷,未獲利者就要哀號一番。這種結構性不平衡,也進一步改變了行業品牌間實力對比。一場新的洗牌號角,已經在2017年吹響。
1. 激光繼續高速增長
從成長成績看,2017年最值得驕傲的板塊非激光莫屬了。全口徑產品繼續保持翻番增長,全年已經近30萬臺的規模,不僅達到了市場最初預期,更是創造了“年度新增量神話”。
從家用市場看,激光產品加速落地。含激光電視在內,至少有7萬臺的銷量,接近高亮度大屏幕家庭影院投影市場的半壁江山。高速的增長得益于產品成本的下降、市場供給的增加、堅果,極米和小米的互聯網粉絲文化的撬動、以及關鍵節點的促銷。例如,雙十一市場,堅果一個品牌激光電視銷量即達到6000臺。
在教育市場上,激光投影機今年又表現出三大新趨勢:第一,整體教育市場激光產品占比達到半數以上,實現了對汞燈產品的銷量超越——這意味者教學投影正在進入“后激光時代”。第二,激光投影產品占比的提升,切實改善了教育市場的“盈利結構”。2017年下半年,教育市場含白板的采購單價同比提升近1成。第三,2017年是高教市場激光化的元年。4000-5000流明高教機型在索尼等品牌的價格攻勢下,獲得了更好的市場推廣。高教投影激光化從落后于普教市場,變成了激光占比最領先的領域。
激光投影機大發展的另一個板塊是工程市場:“7成工程用激光”已經是下半年的常態。這使得工程市場激光實際已經成為主流。業內甚至認為,兩三年的時間,汞燈工程投影即將退出市場。2017年的市場實踐也證明,萬流明單片式DLP低價汞燈機型,和激光長效光源之間,后者更受歡迎。這一年,工程投影品牌格局也發生了新變化——本土和臺系廠商加大10000+流明以上產品的開發,在超高端市場開始占據部分市場份額。同時,臺系和本土品牌的價格策略,也使得工程市場同亮度產品同比價格下滑,工程客戶有能力更多的選擇更高亮度的產品,工程投影市場總體機型亮度水平躍上新臺階。
雖然激光投影的發展在家用、教育和工程市場成績斐然,但是商用市場依然“清淡”:核心原因是,零售商務主流價位難超5000元,限制了激光產品的應用。次要原因是,大尺寸液晶產品的崛起,搶占了部分商務市場,特別是高端顯示的需求。同時,在工程性商務應用中,小間距LED也來“分羹”。2017年的商用顯示市場可以說,“除了激光外”,其他產品類型 “都有利好”。
說到價格這個因素,2017年激光還是有些不給力:一兩成為主的價格下降幅度,在激光產品普遍處于高價位的背景下,其市場意義有限。1080p家用產品,依然至少需要12000元,4K激光產品價位更高,720p級別的商教產品亦未能大規模突破萬元門檻�!@導致2017年的激光投影市場的增長,更多來自于“慣性效應”,而非激光產品自身的突破。后者在商務市場表現尤為明顯:商用市場缺乏激光產品應用的歷史慣性,亦即難以獲得增長。
從這個角度看,未來激光投影的發展有兩種可能:第一,繼續保持相對穩定,但緩慢下降的價格態勢,但是增幅回落、增速下降;第二,努力突破價格瓶頸,以大幅度降價為核心換來產品規模的增長。這兩種模式的共同點則是“市場銷售額增幅不會太快”,廠商利潤業績,不存在快速提升的基礎。
正因為,快速價格突破不能帶來利潤的直接提升,所以2017年激光市場選擇了相對穩定的價格策略。相信,這種理性經營的狀態將是未來很長時期內廠商們“最希望”的戰術選擇。